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身。对儿童的游戏进行分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游戏,了解儿童游戏的特点。而对游戏的分类大致分为概念—演绎、观察—归纳两大类。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自我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一)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主要以皮亚杰的理论为代表。皮亚杰根据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把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1.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亦称感知运动游戏、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是由简单的、重复的动作组成,其动因在于感觉和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快感。譬如,婴幼儿发现自己把饭碗扔在地上,发出“砰”的一声响,就咯咯笑起来,还一遍遍重复扔的动作,听每次碗落地的响声。这种游戏可以练习幼儿的动作技能,使幼儿获得对于环境的控制感,发现自己动作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扔碗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又譬如,幼儿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总是挣扎着脱离成人的怀抱,要自己走,当他完全掌握了这种技能的时候,反而一直要妈妈抱。这种感觉也可以在我们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找到。
练习性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其基本功能是对新习得的但还不巩固的动作进行练习。练习性游戏既包括大肌肉动作的练习,也包括小肌肉动作的练习,或者是两者的协调。这种游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并不会彻底消失,只要在生活中有学习新的技能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游戏,练习性游戏会伴随我们一生。
2.象征性游戏
我们经常说的想象游戏、假装游戏、表演游戏等和象征性游戏在性质上是相似的,这些词汇之间虽然略有差异,但是可以相互换用。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假装,即以人代人、以物代物,这种游戏形式在幼儿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4岁以后是比较成熟的阶段。我国习惯把象征性游戏称为角色游戏,但其实角色游戏只是象征性游戏的一个阶段,在3岁前幼儿的象征性游戏中只有动作象征,没有角色。
3.结构性游戏
所谓结构性游戏是指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皮亚杰认为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4.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主要游戏形式,是儿童思维发展抽象性不断提高的表现。规则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常见的有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萝卜蹲、捉迷藏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幼儿甚至自编游戏,自己商定游戏的规则。
(二)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主要以柏顿和豪伊斯为代表,其中柏顿的分类被运用得较为普遍。下面着重介绍柏顿的游戏分类。柏顿认为幼儿的社会性互动和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游戏的社会性水平明显不同,其中年龄越小的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越低。按照这个理论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以下六种。
1.偶然的行为
这种行为也被称为无所事事的行为,在这种状态中幼儿缺乏目标,没有计划,东走西逛,摆弄自己的身体,在椅子上爬上爬下,或者东张西望。
2.旁观
幼儿在这种状态中开始对别人的游戏产生兴趣,并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会和游戏中的主体交谈,提问题和建议,但是在行为上不会介入别人的游戏。
幼儿的这种旁观行为是否是游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幼儿非常投入,为游戏者担心、紧张、兴奋的时候,幼儿实际上已经被深度地卷入了别人的游戏,这时,幼儿实际上也是在游戏。
3.独自游戏
幼儿在这种状态中,专注于自身,和旁边的伙伴玩不同的玩具,相互之间不交谈。
4.平行游戏
和独自游戏不同,平行游戏中,幼儿玩的是相同的玩具,但还是各玩各的,不和对方交谈。(www.xing528.com)
5.协同游戏
在协同游戏中,幼儿们终于走到一起,彼此间开始有了沟通,甚至会出现自发的相互配合和帮助,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缺乏对游戏材料、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在这种游戏类型中,小组成员的变换非常频繁。
6.合作游戏
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之间有了共同的目标,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对于要用什么材料、对已有的材料如何使用、活动的目标和结果有共同的计划。譬如在构建游戏中,小组准备搭建一个游乐场,他们会先讨论游乐场应该有什么,确定了内容之后,小朋友再选择自己做停车场还是小卖部,或者是旋转木马,确定需要哪些材料,活动分工明确。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之间的伙伴关系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
(三)以自我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埃里克森认为在游戏中儿童的身体运动技能和社会性技能可以得到发展,而这两者的发展有助于“自我”的形成,基于此他将幼儿的游戏分为三种类型。
1.自我宇宙型
这是婴儿第一年的典型游戏,他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玩、啃自己的手脚,体验各种感知运动技能,逐渐地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客体区分开来,形成自我发展的最初基础。
2.微观宇宙体系
从第二年开始,婴儿在游戏中的探索范围扩大,逐渐学会用小型物体和玩具来游戏,表现为对物体的掌握,这种形式的游戏使“自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获得一种物—我之间的关系。
3.宏观宇宙体系
这是2岁以后幼儿的典型游戏,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把其他儿童当作客体,之后随着游戏中的交往互动,逐渐能够与同伴分享经验和想象,形成人—我之间的关系,幼儿的“自我”得到进一步扩展,使幼儿认识到自己能够在更大的社会性世界中获得成功,同时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以及自己和他人被期望承担的角色。
游戏的分类方法除了以上三种维度,还包括以游戏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以游戏活动功能、以游戏活动对象等为根据的分类,但是最为常用的还是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分类。这些分类为我们观察儿童的游戏提供了更多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游戏、组织儿童的游戏,尽可能在保护儿童游戏性体验的同时,实现游戏的最大功能。
知识拓展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人们的思想总是受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早期游戏论的提出者,正处于达尔文进化论大肆传播的时候,因此这些人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受生物学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来解释幼儿、儿童的游戏。他们不关心个体差异,只关注引起游戏的因素以及游戏的功用;把工作和游戏两者对立起来,研究游戏的内涵及功用;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观点还是思辨的产物。虽然早期游戏理论有诸多缺点,但正是基于此,后来者才开始对其展开系统的研究,其对于游戏理论的建设具有奠基作用,为改变教育实践,改变当时人们对游戏错误的消极看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探
观察幼儿游戏时的外部行为特征
目的:掌握幼儿游戏的外部特征,熟练判断幼儿游戏状态,能够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外部支持,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过程:教师通过观察的方式,观察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幼儿游戏,通过拍照、拍视频、记录等方式,归纳总结幼儿游戏时的外部行为特征。
自我评价:熟练说出幼儿游戏的各种外部特征,快速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能够及时地为幼儿的游戏提供语言、材料、策略等外部支持。
【思维导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