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镜子可以反映出人像一样,通过游戏,幼儿的特点、发展水平等都变成“可见的”了。正是由于这种毫不掩饰,幼儿的游戏和成人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一)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表情、动作、活动对象、语言等是活动的外显因素,也是我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的线索。
1.表情
表情经常被用于判断一项活动是不是游戏的外部指标。皮亚杰曾用微笑来作为判断游戏发生的标志,以此来区分探究和游戏。当小婴儿偶然地碰到绳子,带动了挂在摇篮上方的玩具摇晃,发出声响时,最开始他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但是经过几次反复,他了解了动作和响声之间的关系以后,开始出现轻松愉快的表情。皮亚杰认为这时活动的性质由探究转变为游戏,婴儿活动的目的是“让有趣的情景保持下去”。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幼儿的表情由严肃转变为轻松愉悦(图1-2)。
图1-2 幼儿游戏的表情——愉悦
[例]婴儿偶然地碰到了系在摇篮上的一根绳子,绳子带动了摇篮顶上的玩具摇动,发出了声响。这种“有趣的情景”驱动他一次次地再去碰绳子,使这种“有趣的情景”再次发生。
对灵长类动物游戏的研究发现,动物在游戏时有一种特殊的脸部表情或玩相(play face)(图1-3),尤其是在儿童追逐打闹、捉迷藏时最为常见。这种玩相的特征就是张大的嘴巴、充满笑意的眼睛、得意洋洋的表情。这种玩相,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向对方传递着幼儿的真实意图、一种游戏的信号——“这是玩啊,别当真”。
图1-3 玩相
虽然,在游戏中,幼儿的总体情绪是比较愉快的,但并不是说快乐是幼儿在游戏中的唯一情感体验,有时候他们的表情是非常专注认真的,甚至是严肃、紧张的(图1-4)。譬如说当他们在设置一个电路,在搭一个建筑的最后一块积木,在观察蚯蚓、拼图、画画的时候等。这完全取决于他们游戏活动的类型、游戏的阶段、游戏材料的新异程度等。譬如说相比于追逐打闹,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做泥塑的时候,会更加认真,表情也会更加严肃。再譬如说,面对新的玩具孩子的兴奋程度会更高一点。
图1-4 幼儿游戏的表情——严肃
但是不管幼儿的表情是专注认真、严肃还是嬉笑、鬼脸、大笑,幼儿的情绪总体是积极的,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是主动开拓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事事的。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幼儿的表情,判断幼儿的活动状态,如果幼儿是茫然发呆的,那么老师就要注意帮助这些孩子尽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动作
动作是幼儿游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在游戏中,幼儿对物体、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使用方式,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等。
譬如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拿一根木棒又当马骑,又用来当一把剑;把椅子一转,就变成了小汽车;一块小积木既可以用来当作电话,又可以用来当作吃饭的小桌子。在游戏中,幼儿对物体的使用打破了常规的动作,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随意性和象征性。此外,重复性也是游戏动作的特征之一。譬如说,婴幼儿把玩具一次次扔到地上,看到妈妈再一次次捡起,尽管妈妈一再要求孩子不要再扔了,但孩子还是不停地继续“扔”这一动作,重复重复再重复,很显然幼儿把自己的“扔”和妈妈的“捡”这两个动作当作游戏了。在这种重复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掌握本领的快乐(每一次的“扔”都迫使妈妈重复“捡”这个动作),获得一种机能性快乐。
3.角色扮演
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假装,这种假装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代人、以物代物,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我们往往只要看到幼儿在模仿别人的行为,譬如模仿警察、消防员、教师、护士等,就能立刻判断出孩子在游戏。角色扮演是幼儿游戏中的一种鲜明的外部特征。
4.言语
幼儿的游戏往往伴随着言语。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语言内容,往往和他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但是又高于他的实际生活。譬如说,在游戏中孩子们扮演奥特曼,用积木造一个城堡、建一个游乐场等,他们的语言就是关于奥特曼、游乐场的。此外,幼儿最高的语言水平通常最先发生在游戏中,游戏有助于幼儿语言水平的发展。
[例]有一天晚上,我下楼,三个小男生(五六岁左右)蹲在地上摆弄着什么,看到我走近,一个小朋友赶紧对同伴说:“别让她踩到我们的蛋糕。”同时他们微笑地看着我,我一看原来是一些树叶树枝堆在路中间,我特意跨过他们的“蛋糕”,结果,还是有小朋友喊道:“唉,她踩到我们的盘子了,赶紧洗一洗,有细菌……”接着他们就做出假装在洗盘子的动作。
5.材料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的游戏也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载体。幼儿年龄越小,就对玩具的逼真程度要求越高(越小的幼儿象征水平越低,没办法把木棍当小马,所以“娃娃家”的玩具都是真实物体的缩小版)。虽然说游戏材料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材料还是玩具,因此有没有玩具也可以成为人们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的线索之一。譬如说看到小男生在摆弄他的小汽车、小恐龙,看到小女生在给她的洋娃娃穿衣服、梳头发,我们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他们在游戏。
综上所述,幼儿在游戏中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语言、材料等构成幼儿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整体地给外界传出一个信号——“我们是在玩啊”,同时在游戏者内部之间也传递出“这不是真的,我们是在玩呢”的信号。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可能无法同时观察到这五种线索,这与游戏的类型、具体的情景、幼儿的特点等多种因素有关。(www.xing528.com)
(二)游戏性体验
刘焱老师认为,作为活动的主体,我们在一种活动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影响着我们对活动的态度(积极、消极)和评价(喜欢、不喜欢)。所谓游戏性体验就是游戏者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游戏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们谈及游戏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用“自由的”“自主的”“愉快的”“好玩的”来形容,而这些词汇都带着强烈的情绪情感色彩。这正是人们对游戏体验的概括,而游戏性体验是儿童游戏的灵魂,也是促使孩子不断去玩游戏的原因所在,是游戏给予游戏者最好的礼物。这种来自游戏的快乐,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环境的互动获得的一种特殊的、“我向的”掌握或控制的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使幼儿获得一种快乐。譬如说,当幼儿克服自己的恐惧,从秋千上成功地跳到下面的安全垫上,当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小组的冠军,当幼儿用橡皮泥捏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时,幼儿就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获得一种控制感、胜任感,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促使幼儿不断地游戏,渴望不断重复这种感受。
游戏性体验具体可以分为: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或成就感、幽默感、生理快感。
1.兴趣性体验
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譬如说当老师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时,小朋友们很快就会奔向那个最吸引自己的区域。兴趣性体验是游戏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这种体验,游戏就会停止,就难以获得其他的各种体验。
2.自主性体验
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主。所谓自主就是指幼儿可以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也可以决定随时退出游戏。这种由可以自主决定的性质引起的体验就是自主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是幼儿游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掌控的欲望,都想成为自己王国的主人,但是,对于生活在成人社会里的幼儿来说,这种本能只有在游戏的王国才能实现,因此这种自主性游戏体验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3.胜任感或成就感
胜任感就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让游戏者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在游戏中,尤其是自由游戏,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方式和方法。在游戏中没有强迫和压制,幼儿可以反复地尝试错误,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寻找最契合自己实际能力的任务难度,不用担心因为失败而招致成人的责备。幼儿在游戏中总是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假装的方式,幼儿为自己创建一个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自由王国,在这里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改造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冲突,重构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获得一种掌控感。刘焱老师认为这是游戏吸引幼儿的根本原因。
4.幽默感
幽默感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幼儿的幽默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最初的幽默感来源于嬉戏性行为的偶然结合,当熟悉的情景或行为程序中出其不意地出现了一种让幼儿觉得有趣新奇的因素时,幼儿会马上重复这种新的因素,表现出一种故意取乐的倾向(如偶然发现哥哥脸上黏了饭粒,觉得很好玩,马上也弄一个饭粒到自己脸上,哈哈大笑;或者模仿奶奶佝偻着背走路的样子……),以后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渐能够理解语言、电视、绘画等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并用于游戏(嬉戏性重复)。
[例]母女两个人在床上,妈妈一点点地用脚把女儿往床边上推,最后女儿被妈妈一点点推到床下(床很矮),女儿对妈妈说:“妈妈,你真调皮!”
5.生理快感
游戏快感中包括生理快感。游戏的生理快感主要来源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觉醒水平的需要的满足。由于幼儿生理系统的发展特点,幼儿在生理上有身体活动的需要,幼儿好动的特点也是基于这种生理需求。以幼儿的骨骼发育为例,幼儿的骨骼中有机物成分较多,骨骼的硬度较成年人来说逊色不少,所以骨骼的支撑能力不足,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随意变动的姿势,使身体得到休息,另外,变换不同的游戏类型,动静结合,也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幼儿很难在一种游戏中同时有以上五种游戏性体验,这和幼儿游戏的活动类型息息相关。譬如说在认知程度较高的游戏中,幼儿就较少获得生理快感;但是在追逐打闹游戏、户外活动中,幼儿就能较多地获得这种机能性快乐。游戏性体验对于游戏活动本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游戏性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一种主体性体验,是对儿童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肯定,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游戏能够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前提。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游戏中的主客体关系,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三)游戏的外部情境
如果说游戏性体验属于幼儿的内在情感体验,那么帮助幼儿获得这种游戏性体验,离不开游戏的外部环境。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实现幼儿的游戏性体验需要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自由选择是保证自主性体验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保证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自由选择,意味着幼儿清楚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类型、游戏材料、游戏同伴等,而无需等待老师的安排和命令。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研究发现,幼儿自选程度越高,游戏的积极性越高,无所事事的频率越低。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己确定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自由地游戏。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中,虽然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但是他们并非在游戏,而是在“工作”,原因就在于所有的蒙氏教具都规定了具体的玩法,幼儿只能按照提前规定好的动作来操作,而无法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只有让幼儿自主决定对物体的操作方式、自主控制游戏的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促使幼儿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才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性、自主性和胜任感体验。
3.活动的难度和幼儿的能力匹配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活动难度太低,则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更不可能产生胜任感;任务难度太高,则幼儿容易受挫,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也难以获得胜任感。因此在游戏中,任务的难度一定要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任务要有一点挑战性,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这种活动才能给孩子带来满足和快乐,才能使其产生“掌握”的胜任感。因此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保证游戏的任务难度和幼儿自身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本身就是快乐的,游戏性体验就是游戏对于参与者的自然奖赏,幼儿不是为了游戏之外的东西才去参加游戏的,游戏过程本身就足以吸引幼儿。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为了控制幼儿,实现自身的教育目标,习惯于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干预幼儿的游戏。研究表明,这种外部的奖赏会抑制幼儿对游戏本身的兴趣,一旦幼儿知觉到奖赏的存在,这时活动的性质就不再是游戏了。譬如说教师常用的小红花、小星星、贴纸等奖励方式,或者口头的语言表扬“××最乖”“××最安静”等都属于外部的奖励。笔者曾在一次活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总是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老师,我做好了”,教师简单地说了句“真棒、真好”之类的,幼儿就满意地走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重点在于寻求教师的肯定,而不是自身的游戏内容,以及游戏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