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兴趣+天赋+努力”,这是黄炽华的人生信条,亦是他成名之路的精准概括。
■每次进步都是当年不懈努力的结果(中为黄炽华)
“从事烹饪,我不是红裤仔,只是半路出家。我最初做的是‘三行’,俗称‘泥水佬’(建筑工人),因人瘦小,身手敏捷,专门负责搭棚,后才转行做‘厨房佬’(厨师)。但我从小就对入厨有兴趣。我父亲是位厨师,20世纪40年代,他曾在广州聚丰园、孔雀酒家打拼。档主在父亲耳濡目染下,我7岁开始帮家里买菜煮饭。每次去市场买鱼,鱼档老板总是问我鱼怎么食?如果煮汤,要买鱼尾;如果蒸鱼,要买鱼腩。这些我都记在心里,由此学会依材而烹,因料而食。”黄炽华侃侃而谈,少年时代的经历恍如昨日。
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当知青的黄炽华,远赴恩平。1972年,因招工回城到佛山房管局工作。当时又干又瘦的他,自报想当木工,但实操考试后,却榜上无名,只能听从领导安排,改去搭棚,一干就是6年。后来,他被调到局里的后勤部门,处理杂七杂八的工作,甚至还当过具有时代色彩的民兵连长。如此前前后后在房管局度过9年的光阴。这期间,黄炽华想学厨的兴趣有增无减。得知未婚妻的姨丈在中山县中山大厦当厨师,做得一手好菜,黄炽华大喜注心,期待能学之一二。他的意愿得到未婚妻的支持。于是,每周休息日,两人一早从佛山赶赴中山石岐,他直接到中山宾馆的厨房,跟着姨丈边做边学,然后赶晚上最后一趟班车返回佛山。如此一年时间,虽奔波劳碌,黄炽华却深感充实。回到佛山家里,黄炽华每天都在用姨丈教导的厨艺练习做菜式。
父亲的影响,姨丈的带动,想当大厨的动力,让黄炽华对烹饪的热情持续高涨。
“人必须永不停止追求的步伐,因为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厚积才能薄发。”1981年,是黄炽华的人生转折点,多年的积累终于让他抓住人生机遇。这一年,中国国际旅行社佛山支社,即佛山宾馆前身招聘厨师。听到消息,黄炽华如获至宝,立即报名,经过三次上炉试菜,正式被录用。1981年9月28日,是黄炽华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黄炽华正式开启烹饪生涯,生活也因此变得活色生香。
报到时,经理问黄炽华:“你想做什么工种?”“厨师!”黄炽华脱口而出。最终,他进入职工饭堂。10月3日正式上班,黄炽华当上饭堂炒菜工。100多人的职工餐全由他负责,切菜、炒菜、腌制材料等,一人全包。“这是我练习厨艺基本功最好的地方。”黄炽华如是说。
但是,从小热爱烹饪的黄炽华,并不甘心于做炒大镬菜的普通职工。他梦寐以求想当大厨,也想尽办法、用尽全力向大厨学习。
当看到为客人烹饪的大厨师们抛镬时,黄炽华萌生学抛镬的想法。思考良久,终于找到机会,他跟餐厅部主任说:“我想买一只厨房里用不着的烂镬,回家练习抛镬。”主任听后,爽快应道:“这是好事!不要拿烂镬,我开个批条,你拿只好镬回去练。”
为练好抛镬,黄炽华回家后找车一车沙,工余时间,在后院以沙当菜,一板一眼开始练习,一练就是一个多月。沙练完,他就在家里的灶台开始“实弹演练”,“真刀真枪”抛起镬来。
对于本职工作,黄炽华丝毫不敢懈怠。每天早上七点半,黄炽华已准时到达岗位,准备材料,加煤、开炉;十点半将菜炒好,就等职工们前来就餐。本来,忙活了一个上午,黄炽华可停下来休息,可他非但没休息反而跑去给客人做菜的大厨那儿打下手,目的只有一个——“偷师”。
跟大厨“偷师”多了后,黄炽华炸的脆皮荔茸卷、蓑衣蛋等,不但炸得好,连开浆等巧妙的技术,他都学到。后来,大厨忙不过来,不时叫他帮忙,黄炽华亦应付自如。
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3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为客人烹饪的大厨突然有事,厨房人手不足,正急得团团转的餐厅部主任忽然看见黄炽华,连忙抓住他救急,问:“你能上镬炒菜吗?”黄炽华坚定地回答道:“可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临时救急的黄炽华不但能炒菜,且抛镬技艺出神入化,让餐厅部主任大为惊诧,刮目相看。也因此,黄炽华迎来人生又一个转折点——工作岗位调整到为客人烹饪菜肴,成为宾馆里真正有自己镬位的人。同年下半年,因工作认真、细致、勤恳,黄炽华升任厨房班长,负责厨房管理。两年后,因厨房管理出色,厨师团队团结,菜品质量不断提升,黄炽华再升任餐厅部副主任,后为餐厅部副经理。(www.xing528.com)
作为部门经理,他一直坚持在烹饪第一线。“宾馆有六个厨房,每个厨房都有华哥一只镬!”这是黄炽华最引以为荣的事。
宣布任命时,宾馆总经理问黄炽华:“职位升了,责任重了,你有什么想法?”黄炽华想了想,真诚地回答:“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年代,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做厨师的如果故步自封,只是守在自己的一方水土,很难有什么改变,应该多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对自己、对我们宾馆有促进。”总经理听完黄炽华的一番话,非常认同,立即安排一位副总经理联系跟进,最终与广州酒家、白天鹅宾馆取得联系,让厨师到店学习交流。
“在广州酒家,我一共学习了一个月零九天。厨房20天,营业部、楼面19天。”
对此,黄炽华记忆犹新。在厨房,当时其他人都争着上镬,而黄炽华却选择水台(即负责鱼类、海鲜的㓥杀及清洁)。他取长补短,从自己最弱的一项入手学起。在江程老师傅的教导下,斩、劈、宰、起(全鸡、全鸭、全鱼起肉)几样基本功,黄炽华很快学会,运用自如。至于起菜,他就做打荷,负责将切好、配好的原料腌好调味、上粉上浆,用炉子烹制,协助厨师制作造型。因此,他与广州酒家大师级人物黄振华相识,并从旁偷师。在营业部,他跟谢林起学开菜单,负责将菜单送到厨房;他还经常向营业部的经理周丽珍请教各种业务。
黄炽华习惯早起,每天早上7点多,他就已回到厨房,按部就班做好三件事:一是抄菜单,二是帮水台磨刀,三是在水台底下拣死鱼,并将死鱼按鱼菜的要求起肉起骨分放。也正是黄炽华这种持之以恒的勤劳,被一早巡查厨房的酒家经理温祈福发现。温祈福问:“小伙子,你是从哪里来的?”黄炽华恭敬地回答:“我是从佛山过来学习的,我叫黄炽华。”对勤奋的惺惺相惜,让温祈福认识了这位顺德老乡,至今两人还是挚友。
1986年,黄炽华考上二级厨师; 1987年,广东省旅游系统组织全省一级厨师考核,黄炽华获领导推荐参加,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当领导问他对于竞赛获奖需要什么奖励时,黄炽华说:“不需要什么物质奖励,我只想去广州白天鹅宾馆学习。”广州白天鹅宾馆,是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第一批涉外五星级宾馆,所有的硬件和服务配套都代表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事情汇报到旅游局,局长非常重视。联系落实好后,局长亲自带队,到白天鹅宾馆交流学艺。
与白天鹅宾馆的交流,令黄炽华记忆最深的是干冰。当时,看到这种利用干冰形成雾一般意境的摆盘,黄炽华大开眼界。这次交流以后,干冰摆盘就从白天鹅宾馆传到佛山宾馆。此外,黄炽华还抓住一切机会与外界学习交流。邻近的,是和广州流花宾馆、白云宾馆的交流;更远的,是到港澳和东南亚的交流学习。
20世纪90年代,在和澳门中厨协会的梁奀交流过程中,对方将他们应用到的最新烹饪方法和盘托出,还带领黄炽华一行四处品味澳门特色美食。
当时,港澳地区流行吃“镬仔菜”,但佛山买不到“镬仔”,在梁奀帮助下,黄炽华一举在澳门买下20多个“镬仔”背回佛山。这一个当时在佛山宾馆流传的笑话后来成为一段佳话,因为佛山宾馆推出的“镬仔菜”轰动一时,食客络绎不绝。“还有,做焖菜如何能使菜式的色泽更靓?梁奀说,用天顶老抽。结果,我们去澳门交流的8位厨师,每人背着两罐5斤装的老抽回佛山。此后,佛山宾馆做的焖菜更加出彩。”
“我特别感谢香港敦煌集团的简焕章先生,他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巨大。”微型雕刻摆盘,是当时香港流行的一种时尚摆盘方式,而关键在于微型雕刻模具。黄炽华“眼见心动”,得简焕章同意,从敦煌集团带上几套回佛山,佛山宾馆的菜式造型、摆盘立即推陈出新上档次。“而怎么做、怎么吃石头鱼,怎么去庙街配材料做咖喱酱等,都是简焕章先生无私分享和指导的。当然,这些菜式和配料,都陆续在佛山宾馆登场,形成风潮。”回忆起当年交流中的学习,黄炽华颇有感触。
“烹饪有五滋六味,我今年71岁,也尝遍人生种种滋味,得益于社会、政府、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在烹饪上学有所成,也学以致用。感触最大的莫过于做人如做菜,除了有天分、有兴趣,更要专心专注、勤奋实在,这才能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