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光通信,高锟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他的祖父高吹万是清末民初时期“南社”著名文人,堂叔父高君平为知名天文学家,父亲高君湘是留美返沪的大律师。高锟自小就喜欢自制灭火筒、烟花和相纸,甚至还制作“泥炸弹”。1948年,高家举家迁往香港。在香港读书期间,高锟报考大学的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后赴英留学。1957年,高锟取得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并被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录用。
1960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研究机构——标准通信实验室。当时年仅27岁的高锟主要研究和发展微波传送系统。高锟适逢其时地抓住了全球通信科技的机遇。1966年7月,33岁的高锟发表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这个日子被象征性地定为光纤通信的诞生日。在文中,他提出了“以玻璃取代铜线传输讯号”的大胆构想。不久,世界上第一条光通信用的玻璃纤维诞生。如今的手机通信、国际电话、有线电视以及互联网传输工作,都要“借道”光缆。一条比头发丝更纤细的光纤代替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丝,它的传送容量比传统技术高出上万倍。
由于当时研制光纤材料的进展太慢,在低温熔炉中制造玻璃时,玻璃中的杂质很难控制,光在玻璃光纤中总会有较大的损耗。不过,利用新的方法可在石英管中制做出纤芯。
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工作的头十年,高锟晋升到一个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所幸的是,标准通信实验室的领导对高锟的研究目标极其重视。1983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命高锟为首席科学总裁。公司对高锟的要求是,“做你认为对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有重要意义的任何事情”。当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还给高锟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海报的背景是一片树林,高锟坐在一棵树下悠闲地看书;海报下方还有一行字,“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创造更好的未来”。
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他每年的长假就是充分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www.xing528.com)
“当时,同类的研究似乎不多,所以,论文并没有在通信领域引起太大反应。”高锟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自己当时孤军奋战的处境,“我想,我们要将论文要点直接提交给有兴趣的公司,以说明这种革命性通信方法,这才可能说服他们加入我们的行列。”
光纤的好处是成本低,具有重量轻和高耐受力的特性,并且不会泄露光信息,保密性好,还环保。
研究如何实行“光通信”基础理论时,高锟遇到的主要难题是:怎样除掉玻璃所含的铁离子?因为铁离子吸收光线,并使光发生散射,使光通信难以实现。后来,他发现一种叫“熔凝石英”的玻璃提炼过程,能提炼出“无杂质”玻璃。
当时,无人相信世上会存在无杂质玻璃,高锟到处宣传他的理念,为此他远赴日本、德国和美国(贝尔实验室)。最终在美国康宁玻璃公司取得技术突破,高锟理论中提到的光纤得以诞生。
但因为光纤发明专利属于英国公司,催生了现代信息产业的高锟并未获得巨额财富。获诺贝尔奖当日,高锟夫妇亦表示,计划捐出部分奖金,资助香港圣雅各布福群会老人中心和美国阿兹海默症研究协会。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