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在空中出现的时候,人们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物体,有时还非常大,所经过的地方留下的轨迹能在太空持续几星期。在人类历史上,彗星曾被看成是不祥之兆,人们认为,彗星的突然出现是神灵发怒的表现。古人也把彗星称为“扫把星”或“扫帚星”。
彗星由一个发亮的雾状球体组成,中心被称为“彗核”。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彗发”,或“彗尾”。人们于是就把它的形状看成是一个披散着长发的女人的头,另一些人把它看成是一把利剑,但都意味着死亡和灾难。今天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可笑呢,但这正是人们认识天体所走过的道路啊!
第一位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彗星的人是天文学家瑞杰蒙坦斯。他观察1473年出现的一颗彗星时,每晚对其位置进行记录。1540年,德国天文学家出版的一本书,也描绘了5颗不同的彗星。他指出:每颗彗星出现时,它的尾巴都处于背离太阳的方向上。这是除了人们对彗星的位置进行观察之外第一次对其进行科学的观测。
人类对彗星的深入的研究开始于牛顿发现了天体之间遵循的万有引力定律之后,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好朋友埃德蒙·哈雷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哈雷
哈雷出生于1656年,20岁毕业于牛津大学王后学院。此后,他去圣赫勒纳岛建立了一座临时天文台。在那里,哈雷仔细观测天象,编制了第一个南天区的星表,弥补了天文学界原来只有北天区的星表的不足。当时他才22岁。
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对一颗大彗星的准确预言。1680年,哈雷与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合作,观测了当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此后,他对彗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哈雷在整理彗星观测记录的过程中,他发现,1682年出现的一颗彗星的轨道数据,与1607年出现的和1531年的彗星轨道数据相近。出现的时间间隔都是75年或76年。哈雷运用牛顿万有引力理论来推算,最后确认,这3次出现的彗星,并非3颗不同的彗星,应该是同一颗彗星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了3次。哈雷还预言,这颗彗星将会在1759年再次出现。1759年3月,全世界的天文台都在等待哈雷预言的这颗彗星。3月13日,这颗明亮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出现在空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遗憾的是,哈雷已经在1742年逝世了,他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这颗彗星的回归。1758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哈雷去世大约16年之后。根据哈雷的计算,这颗彗星还将在1835年和1910年回来,事实上,这颗彗星也都如期而至。当然,准确地说,哈雷彗星在1758年运动到它的近日点,而且也在出现之前已被科学家计算出来了。
哈雷彗星
彗星主要由冰块组成,但它还含有一小部分岩石和金属物质,可能还有一个坚实的核。这种结构是由美国天文学家佛瑞德·惠普尔(1906~2004)推测出来的,他还把彗星喻为“脏雪球”。
当彗星离太阳很远时,太阳的光线极其微弱,它就被冻结成固体,有着明显的轮廓,跟一般的天体外形也差不多。然而,当它接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就会使彗星的一部分冰蒸发并释放出它所包含的尘埃,这些呈云雾状的物质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长长的“彗尾”。当受到太阳光和“太阳风”的压迫,“彗发”就在背向太阳的方向上伸展开,这时彗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彗尾”。
“彗尾”的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太阳风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
太阳系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约有1600颗。从圆锥曲线的知识上对彗星分类,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3种。(www.xing528.com)
彗星
椭圆轨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这是一种“周期彗星”。有些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这是一种“非周期彗星”。“非周期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的成员,它们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当它们偶然“闯入”太阳系,然后又匆忙地返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核和彗发组成。彗核也叫“彗头”,彗发也叫“彗尾”,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和彗发。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观测历久,并有了一定的分类,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形象各异的彗星图。
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
有的彗星的彗尾非常“苗条”,可以长达几万千米,非常引人注目。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更加有名的彗星事件,这就是一个“苏梅克—列维彗星”与木星的“世纪之吻”。
先介绍苏梅克—列维彗星。1993年3月24日,苏梅克夫妇和列维在美国帕洛玛山天文台进行观测。这3位天文学家观测到,从太阳系的边缘飞过来一条少见的“太空项链”。为什么有“太空项链”的称谓呢?它们是由于一串彗星,由一些彗核构成。仔细一数,竟有21块碎片。他们的平均直径约1千米,其中最大的一块的直径也只有4千米,“项链”的总长度约为16万千米,也有人把它形容成一列奔驰在太空的“列车”。按照国际惯例,发现者有为它命名的优先权,就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记作SL9。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科学家发现,SL9已经进入太阳系很长时间了。SL9的前身可能是一颗小行星。但有人认为,它也可能是木星的卫星。
由于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320倍。正是在木星的引力作用下,SL9进入太阳系后,它成为一颗彗星。但是,SL9与木星形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这就是说,SL9不再绕太阳旋转,而是绕木星旋转,相当于木星的“卫星”。早在1992年7月,当SL9迅速接近木星时,最近的距离只有11万千米,而木星的直径是7万千米。在木星引力作用下,SL9被“撕成”了一些碎片。这就是SL9变成了“项链”的原因。在木星的强大吸引力下,使SL9改变了轨道,真的成了木星的一颗卫星。
当SL9变成一小群时,它离开木星的轨道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又很快地回到了木星的身旁。1993年7月17日到22日,SL9却突然冲向了木星,这将使SL9与木星“同归于尽”。
1994年的7月,全世界的望远镜都对准了离地球8亿千米的木星,对准了冲向木星的SL9。这时,SL9分解为21块碎片,大多碎片的直径达到了2千米以上。它们“鱼贯而下”,形成了一串长达几百万千米的“链子”,依次撞上木星。
这些“碎片”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穿越木星浓密的大气层,瞬间变成了大火球。它们撞击木星的液氢之海时,温度可达30 000摄氏度,引起了壮观的“蘑菇云”,冲起的“蘑菇云”高度可达几万米。每块碎片撞击木星时,它们所放出的能量非常大。如果把全世界的核武器集中起来引爆之,所放出的能量只相当于SL9中的一块碎片放出能量的1/2000。这就是说,SL9中最大的一块碎片碰撞木星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6万亿吨TNT炸药的爆炸当量。这又相当于当年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或者长崎的原子弹的3亿倍,撞击时产生了一块黑斑,它比地球还要大。
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也许会给人类一些启示:我们如何防范这些太阳系的“不速之客呢”?从更大的意义上讲,自然界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