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音人类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及其优化措施

声音人类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及其优化措施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前者认为声音人类学脱胎于音乐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发展在感官人类学门类下;后者则提出声音人类学属于艺术人类学的范畴。以上二人的观点各有拥趸,但就笔者看来,将声音人类学置于艺术人类学下更符合当下对“声音”这一概念的现代性阐释。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这门跨界的交叉学科吸收了感官人类学、音乐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精华。

与前文提到的影视人类学不同,声音人类学作为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进程较缓的新学术领域,目前还尚未列入任何学科的官方谱系中,在已知相关的文献中,提及该学科定位的只有斯蒂芬·费尔德和王婧两位学者。前者认为声音人类学脱胎于音乐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发展在感官人类学门类下;后者则提出声音人类学属于艺术人类学的范畴。

两者对于学科归属问题的迥异看法有其直接原因与历史根源。如前所述,从对“声音—地点”之间关系的探索到对聆听模式的关注,费尔德与王婧对于声音人类学的定义本就不同。追根溯源,费尔德从大学开始就接触了系统的人类学教育,在梅里亚姆(Alan Merriam)等人的影响下,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雨林声音的研究几乎占据了他前期的学术生涯,如同萌芽状态的人类学学科一样,在他定义下的声音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是针对少数族群、偏远地区的;而王婧作为年轻学者,她眼中的研究对象——声音艺术是根植于全球化、依托于新技术的新兴领域,声音人类学是后现代思潮和美学原则夹裹下的新兴学科,艺术人类学的社会维度更加适合她眼中的声音人类学。(www.xing528.com)

以上二人的观点各有拥趸,但就笔者看来,将声音人类学置于艺术人类学下更符合当下对“声音”这一概念的现代性阐释。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这门跨界的交叉学科吸收了感官人类学、音乐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精华。声音人类学作为“襁褓”中的学科,还需要更多的有志学者拓展研究框架、挖掘理论深度,这样才能在未来摆脱边缘化的处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