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的全新再媒介化趋势

电影的全新再媒介化趋势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介环境下,电影媒介若不想被时代洪流吞噬,需或被动或主动地进行“再媒介化”的改革。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补偿理论,也是对“再媒介化”的一种解读,他认为媒介的演化不是新媒介代替旧媒介,而是新媒介对传统媒介存在缺陷的补偿。电影的“再媒介化”指作为传统媒介的电影主动融入数字化时代,主动利用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提升自身。

电影的全新再媒介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开始普及。互联网包容一切、融合一切的特性,使得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融合正如保罗·莱文森所提出的媒介补偿机制,新的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形式、内容、结构兼容重组,建构自身的媒介特性。传统媒介也会受新媒介的影响,不断更新自身的媒介形态,不断丰富自身的信息内容。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介环境下,电影媒介若不想被时代洪流吞噬,需或被动或主动地进行“再媒介化”的改革。

杰伊·博尔特(Jay Bolter)和理查德·格鲁辛(Richard Grusin)在《再媒介化:理解新媒体》(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一书中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再媒介化”。他们认为“新的媒介形式获得自身在文化上的重要原因在于尊重、挑战并重新定义传统的媒介形式”,还提到“如果一种媒介在自身范围内封闭发展,最终会导致慢慢僵化,通过再媒介化可以让原有媒介从其他媒介中汲取资源和灵感,使原有媒介重获新生”。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补偿理论,也是对“再媒介化”的一种解读,他认为媒介的演化不是新媒介代替旧媒介,而是新媒介对传统媒介存在缺陷的补偿。

由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均体现了电影的媒介演进。电影的“再媒介化”指作为传统媒介的电影主动融入数字化时代,主动利用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提升自身。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从2D到3D再到IMAX或中国巨幕,影像从传统的24帧到120帧,VR(虚拟现实)电影和AR(增强现实)电影的相继推出,电影媒介对于原有缺陷的弥补力越来越完善,人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显著。电影理论家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在被称为使用“沉浸式科技”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导演李安运用了120帧、4K分辨率以及高动态范围3D技术,超高帧数使得观众完全沉浸在电影画面里,感受角色世界,电影向“现实”更进一步。(www.xing528.com)

丹麦传播学家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对“再媒介化”的定义为,新媒介从传统媒介中获得部分形式和内容,同时继承传统媒介中一些具体的理论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3]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互联网进入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促使电影产业重构和升级,同时催生出了“网络大电影”这一新形式。网络大电影,从传统电影媒介获得部分形式、艺术影像结构、视听语言符号及制作方式,但是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电影化运作”。网络及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运用,导致新的地平线出现,新的范式生成,媒介的交叉混合,创造出新的语言来重新定义艺术的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