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事易位的作用及身份认同探索

叙事易位的作用及身份认同探索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挥参与式行为影像“陌生化”的第二种认知模式,是来自影像作为记录、表现和再述的语言功能,主要借助对叙事设定的“规则”与“机制”。在行为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持参与者真实身份的有效性,是“规则”“机制”的叙事性首要任务。在参与这一叙事的人物中,我们找到一位与影像媒介具有统一身份但不同位格的召集者,召集者本身对这一话题有自我意见并具有创造性的想象。

叙事易位的作用及身份认同探索

发挥参与式行为影像“陌生化”的第二种认知模式,是来自影像作为记录、表现和再述的语言功能,主要借助对叙事设定的“规则”与“机制”。“陌生化”以日常生活关系的经验为背景,建立某种看似虚构、荒谬于现实的可能,将其代入真实生活的现场,参与者作为第一视角介入其中,其关系、情感、逻辑的真实呈现,使得隐而未见的具体化存在于所谓“虚构”“荒谬”的当下,是一种对关系调度的方式,也是对戏剧行为艺术的借用方法,参与者既是事实的参与者,也是事实的受众。该方法的关键在于“陌生化效应”的保持与持续,要求作者本身对作品形式与结构具有相对完整的控制或预见。对叙事的“易位”,属于叙事策略中的一种技术方法,其原则是建立在参与者的认知与行为之上,而非单一于创作者本身,创作者对“规则”与“机制”的设置类似于游戏规则的制定,既可召唤参与者进入所设置的现场,也可提供背离游戏规则的想象性。规则的趣味性与有效性是其参与的关键要素之一,让参与者在公共关系中获得自洽的同时,诠释自身与他者之外的事实与文化内容。

2018年8月,在麓湖A4美术馆举办的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展览现场中,参与式行为影像《是不是》以刘慈欣的儿童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为背景,将科幻叙事的超现实视野代入真实生活中,以非正常伦理命题为切口,将13岁以上的成人与小孩即将在2个月内离开作为作品叙事的背景,召集到4个家庭在有限的3个月内尝试完成传递消息、处理信息、讨论告别之后的生活为叙事导向,对4个家庭进行真实性拍摄,孩子与父母将在彼此的带领下探讨未知并看似禁忌的话题,最后形成90分钟的行为影像作品。在行为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持参与者真实身份的有效性,是“规则”“机制”的叙事性首要任务。在参与这一叙事的人物中,我们找到一位与影像媒介具有统一身份但不同位格的召集者,召集者本身对这一话题有自我意见并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召集人如何理解和认知自己的身份,是该参与式行为影像的第一层有效性生成,因此,以影像工具的介入功能建立召集者与影像工具的关系是第一阶段的参与性现场。其后,她与4个情况各异的家庭所发生的真实性现场,即每个家庭对假定性游戏机制所呈现的回应与处理方式,正是这一参与式行为影像的内容本身。该作品完成的过程,正是参与者以时间和家庭关系对话与自我观看的过程,彼此追问“死亡”与“永别”这一唯一预知的事实于现代中国家庭的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