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异托邦与对倒诗学的奥秘

探索异托邦与对倒诗学的奥秘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而“异托邦”则是对这种思维结构的最佳概括,体现出中西异质文化在心理体验和情感思维上的“异质同构”。但“异托邦”理论与“对倒”诗学有最根本区别。福柯、德勒兹等人一心想做的是恢复“差异”自身的地位。而以刘以鬯、王家卫、张爱玲等人为代表的艺术创作者,虽然提供了关于“差异”的各类精彩文本,他们却从未放弃对“同一性”的追求。

作为典型作者导演的王家卫,特别擅长营造电影镜像时间、空间、声画的对倒创意,“这灵感来自于刘以鬯的对倒小说”[25]。刘以鬯比王家卫大40岁,其独悟诗学“对倒”,被王家卫吸收化用到其电影中,尤其是《花样年华》与《2046》,受到刘以鬯小说《对倒》和《酒徒》的启发。

“对倒”诗学具有多重意义空间,但在王家卫的影片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技巧或者叙事的结构方式,“它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26]。而从文化诗学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必然离不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香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香港位于中国南海之滨,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其在文化构成上也尤为与众不同。由于制度上的开放和较为稳定的政局,所以印度、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各国移民大量涌入,这在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中有重要体现。电影中主要人物和背景人物出没的场所,就是具有典型移民文化特色的“重庆大厦”,其中往来的东南亚商人尤其流动小人物络绎不绝。可以说,东南亚文化是王家卫电影中无名的主角。在王家卫电影文本所依托的香港这一地域时空中,外来殖民文化与内地本土传统文化交锋形成的历史积淀,与香港回归后港人竭力找寻的自我文化传统,共同构成香港特有的符号域。它有来自西方和东方两种力量的对抗、交融,有主流精英力量对边缘大众力量的引领与掌控,同时在整体上既有作为英属殖民地所要求文化同一的暧昧,又遭遇内地精英民族文化呼吁的取代本土小市民文化要求的尴尬。因此,香港文化构成中的这种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矛盾;多种力量的冲突,也首当其冲地呈现在包括文学、电影在内的各种叙述当中。于是,“‘对倒’就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它似乎成为香港文化构成的一种自况: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这一空间上的‘对倒’”[27]。那么,反映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可能还不只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这一文化地理空间“对倒”那么简单,它已沉淀进一部分敏锐艺术创作者的思维结构之中,例如刘以鬯、王家卫、张爱玲……而“异托邦”则是对这种思维结构的最佳概括,体现出中西异质文化在心理体验和情感思维上的“异质同构”。

但“异托邦”理论与“对倒”诗学有最根本区别。前者的根基是由尼采、福柯、德勒兹等人发展而来的“差异”思想。对于这种“差异”,德勒兹曾反复论述,尽管欧洲自柏拉图以来就有关于“差异”思想的哲学表述,但这种表述依然是在“同一性”思维的框架之内,而并不是对“差异”自身的表述。因此,“差异” 在传统以“同一性”思维为基础而建构的表征(representation)系统中是“没有尊严”[28]的。福柯、德勒兹等人一心想做的是恢复“差异”自身的地位。而以刘以鬯、王家卫、张爱玲等人为代表的艺术创作者,虽然提供了关于“差异”的各类精彩文本,他们却从未放弃对“同一性”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电影对“身份错位”“主体飘零”的人生境况尤为关注。以王家卫电影为代表的一部分香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对“异域”的渴望,表面上“与众不同”,骨子里却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而德勒兹的哲学,更像是一种预言,“它是面向未来的观念”[29];王家卫电影却并不拥有真正的现代性,它不过是关于传统文明与文化之根失落的一曲挽歌。

【注释】

[1]张锦.福柯的“异托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前言1-19.

[3]FOUCAULT M.Of other spaces,heterotopias[J].Architecture,mouvement,continuité,1984(5):46-49.

[4]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

[5]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

[6]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

[7]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

[8]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

[9]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转引自:张一玮.福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2-126.

[10]张一玮.福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2-126.

[11]张一玮.福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2-126.

[12]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13]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www.xing528.com)

[14]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

[15]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

[16]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

[17]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18]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19]张一玮.福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2-126.

[20]陈林侠.否定性存在、优雅与王家卫电影的文化竞争力:以北美外语片市场为样本[J].文艺研究,2017(9):87-96.

[21]童庆炳.又见远山又见远山:童庆炳散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5.

[22]童庆炳.又见远山又见远山:童庆炳散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5.

[23]童庆炳.又见远山又见远山:童庆炳散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5.

[24]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2.转引自:秦昕,袁志忠.“永恒回归”:王家卫电影中的“差异与重复”[J].当代电影,2018(10):114-117.

[25]凌逾.跨媒介香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

[26]郑迦文.香港文化空间的镜像建构:从小说《对倒》到电影《花样年华》[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50-55.

[27]郑迦文.香港文化空间的镜像建构:从小说《对倒》到电影《花样年华》[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50-55.

[28]DELEUZE G.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M].PATTON P,tran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16.

[29]潘于旭.断裂的时间与“异质性”的存在: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的文本解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