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苦闷与乌托邦的对比及优化方案

现实苦闷与乌托邦的对比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奋斗》讲述了“80后”北京青年的奋斗历程和情感生活等,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迷茫叛逆等心理活动以极平常的手法展现出来,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较深的地点,就是经他们改造过后的一个厂房,后来他们都住在那里,取名“心碎乌托邦”。他们的生活也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与志向都远大,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不能如愿,中途也会有各种困难,所以虽然是“乌托邦”,却是“心碎”的。

现实苦闷与乌托邦的对比及优化方案

《奋斗》讲述了“80后”北京青年的奋斗历程和情感生活等,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迷茫叛逆等心理活动以极平常的手法展现出来,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较深的地点,就是经他们改造过后的一个厂房,后来他们都住在那里,取名“心碎乌托邦”。他们的生活也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与志向都远大,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不能如愿,中途也会有各种困难,所以虽然是“乌托邦”,却是“心碎”的。

竹林七贤》有着相同的意味,在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中尤为明显。这两部分虽然是在不同年份拍摄的,却有着极大的联系。在第四部分(70分钟)(见图8、图9),“七贤”化为两种“角色”,也可以说是两种化身,先是农村里努力工作的渔夫,又随即成了在新环境中游玩的一群旅行者。这一切的叙事,都有着现实的环境和动作,但两种化身已有超现实的意味,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幻象。但是不论哪种形态,都是他们喜欢的宁静的、与世隔绝的状态,或许这个海岛让他们比在城市中更有信念

图8 杨福东《竹林七贤》第四部分,2006年

图9 杨福东《竹林七贤》第四部分,2006年

第五部分(29分钟26秒)(见图10、图11)使一切回归,七位知识分子回到上海,开始平庸的工作。他们在豪华大厦参加宴会,荒谬的场景使得超现实意味加重,极具破碎感。似乎在城市中就是一种错误,或许会在愧疚中度过一生,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未来仍然是迷茫的。作品探讨了传统知识分子和中国城市变形之间的张力,这个想法也是杨福东创作《竹林七贤》一直在探讨的中心问题。(www.xing528.com)

图10 杨福东《竹林七贤》第五部分,2007年

图11 杨福东《竹林七贤》第五部分,2007年

人们的思想变化、创作态度和趣味反映在艺术表现上。贾樟柯早年的录像作品讲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甚至都用山西方言以表真实情感,引起观众共鸣。作品通过这样的叙事,说明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看似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实际上信息量越大。观看方式不同,你就能有不同的感受。“在观看中,我们求索生活给予生活以意义的经验,以及尝试理解历史,以使我们能在其中称为创造者的经验。”[6]人文的基础是坚持人性的价值和承认人性的局限,在对人类尊严的信念中达到责任与宽容,而这预示着现代艺术的空间观念。艺术意志在这里得到体现,艺术再现的不是现实存在,而是人的愿望,而这也是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