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与优化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与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也是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1.交际语言的差异作为传统习惯,打招呼是中国人的一种礼貌,中国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与优化

案例分析

李鸿章外交出丑

晚清时期,李鸿章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出访欧洲。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政府殷勤款待,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两张大幅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据说,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但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人也只能忍笑奉陪。

思考一下:

德意志帝国政府为什么连雪茄烟、画眉鸟都为李鸿章准备好?而李鸿章赴宴期间闹出的笑话又说明什么?

分析:

在李鸿章的时代,作为一个来自东方大国的特使自然会受到认真细致的接待。德国的外交人员在这方面狠下功夫,详细了解了他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在接待工作中可谓是投其所好,甚至关注到了挂相片的细节,体现了公务场合中以左为上的礼仪规范。而李鸿章本人和随从们携大国之威,并没有认真研究西方礼仪,以至于在宴会上出了丑。可见,如我国周恩来总理所说“外交无小事”,在与异国宾朋交流时,一定要关注到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等带来的礼仪方面的差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为依靠一块土地就可以活一辈子,文化上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造就了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上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此外,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鉴”,但空间意识较弱。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这也是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作为传统习惯,打招呼是中国人的一种礼貌,中国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

案例分享

中国人见面寒暄语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等。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客套话,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这样就会显得更加亲密。

这些问候语如果都直译成英语,外国人能理解吗?

同样作为习惯,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以美国人为例,美国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doing ?”“What’s up ?”由此可见,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用语也是五花八门的。

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他说,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饮食方式上,以宴席为例。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宴席上,大家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美馔。人们还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这显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很不卫生,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www.xing528.com)

而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饮宴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的东西。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际。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增进交谊的目的,仅此而已。

3.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装。

4.在礼品馈赠方面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在送礼形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一般情况下,他们既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也不送廉价的物品,但却非常重视礼品的包装,特别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比如,西方人到亲朋家做客、聚餐,通常带的礼物就是包装精美的一瓶酒、一束花、一盒巧克力或是自己制作的小点心等,宾主尽欢。而东方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习惯上会觉得礼物越贵,宾主越有面子,所以礼物往往很多或价格昂贵。

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者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而东方人则不同,中国人及日本人在送礼时也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受礼人面前却总是谦虚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东方人在受礼时,通常会客气地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唯恐对方因礼物过轻或不尽如人意而难堪,或显得自己重利轻义,有失礼貌。

5.在对待“老”的态度方面

东西方礼仪在对待人的身份地位和年龄上也有许多观念和表达上的差异。东方礼仪一般是老者、尊者优先,凡事讲究论资排辈。

西方礼仪崇尚自由平等,在礼仪中,等级的强调没有东方礼仪那么突出,而且西方人独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特别忌讳“老”。

比如,在中国乘坐公交车时,我们提倡年轻人主动给老年人让座,老年人也都会欣然接受。而在西方,如果按照我们的礼仪给老人让座,反而会招致老人不快和拒绝,因为这种做法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看起来状态不好,令人不安。

6.在时间观念方面

西方人时间观念强,做事讲究效率,日程和安排记录详细,有约必须要准时,且不应随意改动,并且常将交往方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工作是否负责、是否值得与其合作的重要依据,在他们看来这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形象和素质。

相对来讲,中国人对待时间比较随意,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包括改变原定时间和先后顺序。例如中国人开会迟到,老师上课拖堂,开会作报告任意延长时间是经常的事。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不尊重别人拥有的时间是最大的不敬。图1-1是一个德国人眼中东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差异。

图1-1 东西方时间观念差异

7.在对待隐私权方面

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将个人的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在西方,冒犯对方“私人的”所有权利,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因为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同样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隐私权。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强调群体,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邻里间的相互关心,问寒问暖,认为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表现。

今天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加强凝聚和共识,而礼仪文化无疑是“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