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在汉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据以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但不可否认,该书曾是古代女子学习礼仪道德的上佳读物。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起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传统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这就是礼仪的萌芽。当时的礼仪内容包括:制定的明确血缘关系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的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至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古代的礼制典籍《周礼》《仪礼》《礼记》对这一时期的礼仪典章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在汉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据以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至前221年)

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案例分享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即从座席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出自《孝经》)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道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礼”看作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www.xing528.com)

4.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至公元1911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随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祖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两宋时期,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这一时期儒家学者将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加以提炼,赋予其新的人文内涵,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这些礼仪又通过家礼、家训等途径,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家仪》和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家礼》最为著名。

视野拓展

《涑水家仪》与《朱子家礼》

《涑水家仪》是古代女子必读书之一。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适应了上层社会的等级秩序要求,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对隐私等礼仪道德的要求,为这些要求的达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被认为是封建枷锁。但不可否认,该书曾是古代女子学习礼仪道德的上佳读物。

朱熹(1130—1200年),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朱子家礼》是朱熹所著的主讲纲常伦理、礼节礼仪的书,全书共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它集孔子、孟子到荀子等大家的孝道思想之长,从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来体现孝道主张,进而使理念化的、抽象化的“孝”转化为世俗的“孝”,使之平民化,影响更为深远。

而到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纵观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也构成了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二)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起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现代礼仪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