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礼貌、礼节与礼仪
1.礼
礼的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视野拓展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
的玉串
)
(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当“豊”作为单纯字后,有的金文再加“示”
(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
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礼”定义为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以指表示敬意和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还特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礼”是人际交往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
2.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它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3.礼节(www.xing528.com)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是人们要通达践履的。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具有形式化的特点,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
4.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为了相互表达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而从狭义的角度看,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对个体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二)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
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是礼的具体表现。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三者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其本质都是尊重人、关心人,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往往容易失礼;谙熟礼节却流于形式,充其量只是客套。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它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貌、礼节所构成,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