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案例
案例一 好玩的三棱镜
这天天气晴朗,小朋友们来到了科学发现室。在发现室里,佳佳、乐乐、可可等小朋友选择了三棱镜,可小朋友们摆弄了一会儿,没发现什么,感到没劲了,有的小朋友就把三棱镜放回了柜子上。见此情况,教师及时提出建议,让小朋友们把三棱镜拿到有阳光的地方去玩一玩,看能发现什么奥秘。于是,小朋友们拿着三棱镜来到门口靠在一起,蹲下来玩。很快,有的小朋友在同伴身上、脸上或地上看到了反光。小朋友们很是兴奋,这时,教师适时提问:“仔细看看,怎么会有反光的?”带着困惑,小朋友们发现,“原来这里面有镜子”“里面有三面镜子”!突然,佳佳叫起来了:“可可,你身上有彩色光!”可这一瞬间的发现,别的小朋友都没有看到,于是佳佳叫可可停住,自己再次晃动着三棱镜,可是晃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出现“彩色光”。其他小朋友见状,不再看她,又各自玩起了三棱镜。很快,又有两个小朋友叫了起来:“我看到了彩色光。”“要慢慢地转才能看到!”“彩色光像彩虹。”……活动结束时,小朋友们知道了太阳光有7种颜色,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了三棱镜的奥秘。
对点案例
案例二 有趣的漏子
楠楠、小秋分别拿了装有“小米”“玉米”等两个瓶子相接的“漏子”,两人反复将瓶子倒置,看着里面的“小米”“玉米”从这个瓶子漏到另一个瓶子。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只是各自玩着。此时,孩子只是发现“瓶子里的东西”可以从一个瓶子流到另一个瓶子,在换瓶子后,虽然里面的材料发生了变化,其速度和原来的不一样,可是,孩子并没有察觉。教师明白这个游戏的真正目的,可是教师并不急于去告诉他们。在一旁观察着他们是否会发现这其中的奥秘。不一会儿,只见楠楠手里同时各拿着“玉米”“小米”的瓶子,使劲摇晃起来,听着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他很高兴。小秋见状也模仿起来。见此情景,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可以两个瓶子一起玩,但不要摇晃,这样做,瓶子的接口容易松动。教师说:“你给我一个瓶子,我们一起玩。我们都将瓶子的东西全倒到另一个瓶子里,之后又同时倒过来,让它们流向另一个瓶子,你就会有新的发现了。”楠楠听后就玩了起来。很快,他就发现两个瓶子的东西流速不同。“老师,你瓶子里的小米怎么已经全流到另一个瓶子里,可我的怎么还没有流完?”教师说:“是呀!你的怎么会这样呢?你和小秋一起玩玩看。”“小秋,我们两个一起玩,比比谁的瓶子里东西流得快。”两个小朋友向同伴介绍自己今天的新发现:瓶子里的东西越细流的速度就越快。
评析:
科学探索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发现现象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它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科学发现室的活动在于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的等待给了幼儿自由探索、自我成长的机会。在案例一中,当发现幼儿并没有发现三棱镜的“奥秘”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幼儿其中的知识,而是引导幼儿将三棱镜转移到有太阳光照射的地方,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探索三棱镜的“奥秘”。在案例二中,幼儿发现了瓶子里面投放不同的物品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后,为了使探索活动得以延续,教师适时地介入、诱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探索出瓶子里的物体不同,流的速度也不同的想象。在以上案例中,教师成为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支持者和有效引导者。
对点案例(www.xing528.com)
案例三 种子发芽的奥秘
在进行“认识种子”正规性科学活动后,教师就和幼儿一道在园内或“自然角”内的泥土中种植种子、积木、玻璃等,通过操作、探索,幼儿就会发现“什么不会长,为什么不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芽的种子,并提问以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这些小芽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如果把这几棵小芽密封起来又会怎样?……”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又投入新的兴趣盎然的实验中,最后终于让幼儿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生长与水、空气的关系。
对点案例
案例四 冰雪游戏
冬天来临以后,小朋友们对室外容器中的水结成冰的现象很感兴趣,并围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冰雪游戏。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非正规活动中,引导小朋友进行了制作“小冰灯”“雷公公发脾气了”“雪娃娃不见了”“水壶冒烟”等操作观察活动,在后来的正规性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中,幼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冰激凌、小雪人、水蒸气等,初步感知了水的三态变化。
评析:
案例三和案例四中,教师巧妙地将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巩固、拓展了正规性科学活动内容,还激发了幼儿的操作、探索兴趣,更发展了幼儿的智力,增强了幼儿的科学素质。
(选自:高芹.幼儿科学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