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课题的选定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较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因此,设定活动课题时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直接经验性特点。在选择课题时要尽量考虑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的内容,这样既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加强了日常生活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感知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简单的物理现象、常见的自然现象、简单的数学认知现象等。有一些化学现象、尽管其色彩或者其他变化可以被幼儿感知,也能引起他们的好奇,但其内部变化过程和原理是幼儿无法感知和理解的,因而不主张将其选择为科学教育的内。
正规性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一般要求所有幼儿参加,因此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活动课题。虽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不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但是掌握一些生活必需的知识,帮助幼儿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幼儿思维方式逐渐改善和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幼儿卫生、健康、安全等方面生命活动中必需的知识;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环境中常见的事物的名称、特性、规律;幼儿能理解的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等。
2.选择有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内容
《刚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方法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能力,如观察、比较、测量、统计、小实验等。如果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幼儿去“研究”,并让他们尝试运用某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活动对于幼儿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在“让硬币浮起来”的活动中,教师采用了统计法,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积木块、泡沫盘、塑料瓶盖、瓷盘、树叶、薄纸板、纸船等材料中,哪些材料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使得幼儿明白了能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首先自己必须能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本身形状改变后,沉浮的能力也会改变,而且还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这个活动的内容贴近生活,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循序渐进、挑战不断、惊喜不断。
3.选择有助于展开集体学习活动的内容
有的内容虽然很重要或者很有趣,但不便于幼儿园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因此不宜将其确定为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课题。相反,有些内容需要幼儿集中探索、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合作完成,有些内容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总结才能让幼儿获得某个具体结论,这样的内容就比较适宜选定成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课题。
(二)活动目标的确立
正规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针对阶段性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结合活动课题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在确立活动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活动目标是为特定的幼儿群而确立的,教师在确立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参与活动的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确立符合活动主体的可预期的目标。
2.根据活动内容,确立有针对性的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及科学态度三大方面和若干具体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的目标时,应该在全面贯彻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目标,不必也不可能把总目标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
例如,在试验操作类的活动中,侧重点是培养幼儿操作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享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观察小动物的活动,更适合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特征的能力、对自然界的积极状态与情感,以及爱护小动物的行为等;观察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简单的理化现象等活动,则更适合培养幼儿观察现象和事物变化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等。
3.目标的表述尽量体现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目标按照其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者测量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如“说出”“区分”“指出”等;表现性目标是一种非特定的、较广泛的目标,它描述的是学习者(幼儿)身心的一般变化,如“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能节约用水”,“通过操作,体验探索的乐趣”等。
一般而言,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采用行为目标比较有效,这样有利于教师指导及评估幼儿的学习效果。然而,在幼儿科学教育的活动中,有些目标或要求的实现是隐性的,如有的仅仅是一种体验,而不能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有的是一种长期、缓慢、累积性的变化,很难在一次活动中就能表现出来。因此,表现性目标比较适合表述难以用具体行为来表述的那些情感与态度类的目标。
4.目标的确立要具有灵活性
正规性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虽然相对稳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与幼儿的学习需要、认识水平不符合,这就要求教师预先设计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随着活动的展开调整目标,以适应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目标是科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但不能成为对活动的束缚。
对点案例
案 例 一
小班科学教育活动《认识风》的活动目标为:
1.初步学习用剪、折等技能制作简单风车;
2.在玩风车的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
目标分析: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由于小班幼儿的空间直觉尚未发展好,还不具备制作风车的技能,有可能教师只忙于帮助幼儿完成制作,而主要目标“通过玩风车感知风的存在”并没有达到。如果开始就将目标定位在“让幼儿通过用教师事先已经制作好的成品风车到户外寻找风并感受风的存在”就比较合适了。因此,在设计活动前,教师要对幼儿原有的水平进行摸底,而不能泛泛地根据各年龄段科学目标来确定此次具体活动的目标。由于各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有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差别更大,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出现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对点案例
案 例 二
在以“认识兔子”为内容的主题活动中,两位老师各自制定了活动的具体目标。
第一位老师制定的目标是:
1.增加幼儿对兔子的认识;
2.培养幼儿对兔子的感情。
第二位老师制定的目标是:
1.能描述出兔子的外形特征,说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
2.能做到每天轮流喂兔子,触摸兔子时,能做到轻摸,不使兔子受惊吓。
目标分析:
第一位老师制定的目标过于笼统,而且是教师的主观愿望,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第二位老师以幼儿在活动中应达到的具体行为来表达,使活动目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是我们所提倡的。因此,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宜从幼儿的角度,采用幼儿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即以幼儿应达到的具体行为来表达。
(选自:李玮、庄彩霞.学前科学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三)活动材料的选设
活动材料就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教具,是幼儿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操作材料,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前准备好安全的、充足的、能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的材料。在选设活动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根据活动目标选设材料
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以活动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准备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操作材料,并充分挖掘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多项目标服务。仔细研究在本次活动中要投放哪些材料才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达到探究目标。如观察活动就要准备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观察对象,是幼儿能够通过操作明显地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神奇的空气”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充气玩具、气球、用塑料袋,让幼儿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捉空气、放气,观察、感知空气的特征;准备透明的且盛有水的大玻璃缸,是为了便于帮助幼儿观察将粉笔、海面、泥土、橡皮泥等材料放入水中会有气泡产生,说明空气是到处都有的;准备蜡烛、打火机、玻璃杯是为了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可以助燃。总之,只有围绕目标提供材料,才能保证材料在活动中发挥作用。
2.活动材料的兴趣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和兴趣,过于复杂和过于简单的材料,都不利于幼儿活动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从材料的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形变等方面考虑进行选设,以便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发现,甚至创造。
对点案例
案 例 一
在科学活动“神秘箱”中,老师用废纸箱自制了一个简单的“神秘箱”,箱口上有个仅能容一只小手伸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分别有一个是视觉口、听觉口的纸箱。在其中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与材料产生共鸣,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点案例
案 例 二
在“玩水”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如小瓶、杯子、玻璃弹珠、积木等。活动开始,幼儿就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有些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它一到水里就掉下去了;有的幼儿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在水面上,可是总不成功……材料的丰富性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动机和兴趣。
(选自:高芹.幼儿科学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3.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材料
充足的材料是幼儿科学活动开展的保证。数量充足的材料可以减少幼儿等待、闲逛、扫兴和破坏性行为,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效率。每件材料的数目不一定和班里的幼儿人数相等,但应根据活动的具体性质来确定好材料数量与幼儿人数的比例关系。材料的选设既要从活动的需要出发,也要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4.活动材料的安全性
安全教育贯穿幼儿园工作的始终。教师为幼儿选设的材料必须是无毒、无味、无传染疾病可能性、无伤害隐患的安全性能高的材料。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把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环境、活动组织形式、活动步骤、活动评价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活动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导入环节的设计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导入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影响整个活动的过程。活动导入设计得好,就能调动孩子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性。因此,在设计活动导入时,需要教师多动脑筋,想办法。下面介绍五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1)作品导入。充满童趣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反应。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选编一些与活动内容联系紧密的儿歌、谜语、故事。例如,在“认识手的活动”时,可以用下面的儿歌导入:我有一双小小手,十个手指头,吃饭穿衣扣纽扣,我的好朋友;通过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引出探究课题“影子”;在“认识眼睛的活动”中,可以通过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导入活动;在“认识蝌蚪”活动时,我们可以用《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导入活动。
(2)教具导入。用图片、多媒体、动画片、标本、实验仪器等教具导入课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乌鸦喝水”的活动中,可先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瓶子里有水,小乌鸦投下石块就能够喝到水呢?”来导入课题;在进行“沉与浮”活动时,给幼儿准备好装满水的水盆、木制玩具、塑料玩具、海绵、乒乓球、石子、玻璃球等不同质地的玩具,让幼儿直接操作这些玩具导入活动;在“翻跟斗的小胶囊”活动中,为幼儿准备好各种操作材料,如胶囊、小钢珠、绿豆、螺丝钉等,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活动。在认识磁铁时,教师可以演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引起孩子的兴趣,导入活动。
(3)情景导入。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让幼儿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如在探究“如何省力”的活动中,教师扛着拖把累得夸张地弓着腰走进教师,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而导入如何省力的课题;在“认识左右”的数学认知活动中,可以布置一个“小小图书角”情景,让幼儿在通过排队、找座位、借书等活动导入课题,继而学习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概念。
(4)语言导入。教师在了解幼儿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提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新的探索。在数学认知活动“认识人民币”中,教师可跟幼儿聊一聊春游准备的话题,“春游需要准备哪些东西?买东西需要什么”等话题,从而引入活动课题“认识人民币”。
可以利用直接指令或提问,开门见山开始活动。例如,在认识昆虫时,教师一开始就问:“小朋友见过哪些昆虫?”有时候也可以直接利用指令。例如,在分类活动“认识蔬菜与水果”的开展时,提出要求:“看谁先把座子上的蔬菜和水果分出来。”
(5)问题导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既符合幼儿认知水平,有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造成悬念,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如“天气越来越冷了,你知道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就能引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活动实施部分的设计
实施部分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关键。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活动的主题、内容及目标进行总体构思。
①对本次活动的场所、环境布置、活动材料、教学设施、教学时间等项目进行构想和落实。
②活动大体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完成哪些内容?采用什么方式方法?
③处理好前后步骤间的过渡和衔接。
④紧扣目标把握好活动的重点、关键点和难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
⑤分配好每个步骤的大体时间。
(2)设计好实施过程中的语言表述。(www.xing528.com)
教师的语言要围绕活动目标,把幼儿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活动的目标上;要具有启发性和逻辑性,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特征,揭露事物的矛盾,并能激发幼儿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的词汇进行恰当的描述,不仅要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新教师在设计准备时,可将设计好的陈述语、提问语(可附正确的答语)、演示、操作过程的说明,对幼儿的要求(可附幼儿应有的反应)、小结语、简明的转换语等都清楚地写下来。
实施部分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实现行动目标的过程,教师应灵活、熟练地实现从每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的过渡。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进行随机教育。
(3)加强问题的设置。
巧妙的问题设置既可以帮助幼儿克服盲目性、无序性和顾此失彼、虎头蛇尾等消极现象,让幼儿有机会解除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感受到探究活动有乐趣,使活动一步步深入进行,同时对于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开放性问题。在设置问题时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①所设置的问题既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要注意其细节变化。提问的语言要具体、明确、生动,要让幼儿能听懂,深入浅出,便于幼儿回答。
②所设置的问题要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帮助幼儿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③所设置的问题要从幼儿回答的多种可能性来做准备。在设置问题时,对幼儿有可能出现的几种回答,教师都要分别做好各种解答准备,甚至还可以设计一些辅助问题来帮助学生思考、解疑,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而不至于措手不及。
④所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对于较难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设置;不同深度的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幼儿回答,要针对性地对发展水平慢的及中等水平的幼儿设置问题。使每一个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⑤所设置的问题要注重情感性。学前儿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从情感的角度设置问题,打动幼儿的心灵、激发情感,充分发挥问题在培养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使问题设置发挥更大的价值。
对点案例
叶子的秘密(大班)
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对什么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喜欢去观察各种事物。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幼儿经常捡起地上的叶子仔细观察,然后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讨论叶子的形状像什么。这个举动使我想,孩子既然对叶子产生了兴趣,我就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了解有关叶子的更多知识。我班的幼儿对手工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将手工也融入其中。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树叶内部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进行对比,初步了解一些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
2.了解树叶的功能,培养幼儿喜爱植物的情感。
3.正确使用工具材料,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材料准备:
1.白板课件:一棵大树、一片树叶、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图、很多不同特点的树叶。
2.PPT课件:动画形式的“光合作用”过程;《小树叶》的音乐;剪刀、铅笔、彩色卡纸。
经验准备:幼儿已对树叶的外形有感知经验。
活动过程:
1.观看树叶的照片,谈话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树叶吗?
师:其实树叶身上有好多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分析:教师在中班幼儿活动导入时,应当在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方面适当提问。本活动的教师最后制造的一个疑问,使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2.课件呈现,让孩子们了解小树叶的秘密
(1)出示课件,让孩子知道小树叶带来了很多“朋友”,教师一一介绍这些形状特殊的树叶。
让孩子们观察这些树叶在外形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
孩子们观察完毕之后,可以让孩子们相互讨论,然后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
分析:本环节通过课件介绍叶子,让幼儿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观察完外形后,简单认识一些树叶的内部结构
教师打开课件中的树叶内部结构图,教孩子们认识树叶简单的结构。
认识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重复几遍,达到巩固的目的。
分析:在介绍完外部结构后,简单介绍一下叶子的内部结构,可以激发幼儿探索叶子更多秘密的欲望,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
(3)让幼儿简单了解树叶对人类的好处
使用动画课件简单呈现“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孩子们观看课件。
观看完课件之后可以向他们提问,比如,树叶吸收什么?它吸收的东西对我们身体有益还是有害呢?树叶释放什么呢?它放出来的东西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呢?
最后教师总结树叶对人类的贡献。
分析:本环节运用动画形式,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能够简单了解一些“光合作用”的知识,并且知道树叶对人类的好处,达到了本节活动的目的。
3.边听有关树叶的音乐,边做手工树叶
播放《小树叶》音乐,让孩子们用对折剪彩纸的方式,剪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形状。
4.总结分享
将幼儿做好的树叶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个树叶好看。
教师自评:
中班的幼儿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喜欢长时间观察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在活动的开始我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小树叶也醒了的课件导入,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感觉,吸引着他们继续往下学习。课件的使用贯穿活动始终,孩子们可以认真观察,轻松了解树叶的知识。活动最后还安排了幼儿动手操作的环节,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整节活动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学到知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深受幼儿喜爱。
专家评析:
本次活动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精神制订相应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叶子的内部构造,丰富了幼儿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让幼儿进行交互式的活动,以动画方式,让幼儿了解知识,较难理解的事物变得相对容易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环节紧紧相扣,教师思路清晰。总体来看,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活动课。
(选自: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全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活动结束部分的设计
由于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是受时间限制的,一般小班不超过20分钟,中、大班不超过30—35分钟,但是幼儿的探索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活动的结束应该是开放式的科学教育活动。无论是采用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鼓励幼儿在集体活动结束后,鼓励幼儿继续在科学角、科学活动室、家里、社区或大自然等地方进行探索活动。活动结束部分时间需要2—3分钟。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来结束。
(1)总结型结束。由教师或师生一起回忆、归纳、评价、总结本次活动,使幼儿对本次探究活动有一个较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2)练习型结束。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帮助幼儿采用绘画、手工、唱歌、跳舞、展示作品等方式,来巩固幼儿在本次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以及所掌握的技能和方法。
(3)拓展型结束。活动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是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特点。活动结束时,教师可提出建议和要求,让幼儿将本次活动的主要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继续探索和观察,使活动得以拓展延伸,知识得以迁移。
(五)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1.活动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是实施活动的保证,是在教师完成活动设计以后,向具体实施过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提供充分的支持条件,包括知识准备、情感准备和环境准备等。
(1)知识的准备。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才有可能自如地、深入浅出地指导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这不仅需要教师平常的知识积累,还要求教师在开展某一具体活动之前“做好功课”,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活动过程、满足幼儿的需求。例如,在给孩子讲授“昆虫”时,教师必须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以及哪些小动物属于昆虫。如果具体到“蝴蝶”“蜻蜓”等昆虫,还要知道它们从哪来的,也就是蝴蝶的成长过程等。在给幼儿讲述“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教师就需要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哪些声音是噪声,哪些声音是乐音。在做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家长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公园走一走,观察一下花草树木的变化,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等。
(2)情感态度的准备。情感态度的准备是指教师对科学的兴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等。科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来与孩子交流互动,让孩子在教师积极情感的带动下进行探究学习。如果教师对某一课题内容充满兴趣爱好并富有情感,一定会在活动过程中感染幼儿,从而提高幼儿的情绪,增添活动的气氛,对幼儿的探究情感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开展科学活动时,一定要把培养幼儿科学的情感目标放在第一位。例如,教师讲授“各种各样的花”,情感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爱护花,积极养花的情感;教师讲授“家畜”,就应该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教师教授“小灯泡是怎样亮的”,就要培养孩子的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常识等。
(3)环境的准备。环境的准备是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准备。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活动的主体,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通过语言、场景布置、多媒体的使用、情景设置等,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使幼儿感受到轻松、有趣,能自信、大胆地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另一方面,可由教师、家长或师生共同完成,为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设备和活动场所,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材料进行感知、观察、操作、体验、交流和讨论,使幼儿在较适宜的空间场所展开活动,避免幼儿间的拥挤以产生碰撞、冲突而影响活动。
对点案例
在大班科学活动《水和油》的教案中,可以这样写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了几种洗涤用品。
(2)材料准备:烧杯、搅拌棒每人一套;油、水、洗衣粉、洗洁精、蔬果净、洗手液、肥皂水、雪碧、盐各四份;每人一块有油渍的毛巾;连线标记卡。
(3)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2.活动过程的指导
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活动。教师要随时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自我控制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情况,适时、必要、谨慎、有效地进行指导,让幼儿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使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
(1)目标明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更是整个科学教育目标体系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时,在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但要能满足于幼儿自发探究的水平。教师在指导科学活动时要设法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包容接纳幼儿的想法,帮助他们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注重培养幼儿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方法。
(2)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感知事物多方面的特征,全面认识事物。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因势利导,启发教育。对存在个别差异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根据活动过程中幼儿不同的表现,调整指导方法。
(3)适当参与幼儿的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与幼儿沟通、探讨,尊重幼儿的思维,增加师生之间在思想与智慧、情感与意识的交汇,成为幼儿的好朋友,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指导者、合作者、材料提供者,培养幼儿良好的学科情感。
(4)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要允许幼儿根据其生活经验、意愿、步骤和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允许幼儿为探索需要而移动位置;鼓励幼儿结伴合作探索,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想法;允许幼儿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要求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等。
(5)合理运用评价手段。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手段。可以是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一个动作或眼神。教师应及时对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对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应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对在活动中不能主动参与活动或受到挫折的幼儿,教师要鼓励,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启发引导,以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