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原则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原则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手操作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和指导科学教育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教具和机会,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能活跃孩子思维的环境,使幼儿能够积极动手操作和体验、直接感知并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得到发展的一种原则。贯彻活动性原则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亲自参与动手操作,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原则

学前儿童认知事物的行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必须建立在他们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学前儿童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周围世界形成较为概括的认识。

动手操作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和指导科学教育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教具和机会,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能活跃孩子思维的环境,使幼儿能够积极动手操作和体验、直接感知并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得到发展的一种原则。

贯彻活动性原则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重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亲自参与的程度不同,所得到的收获就不同。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亲自参与动手操作,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创设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在设计与指导科学活动时,教师应创造富有童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充足的操作时间,激发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探索和思考问题,获取知识与经验,并从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点案例

裁  缝(www.xing528.com)

儿童在进行表演游戏时,为了更逼真地表演,想要自己做服装,教师支持了儿童的想法。教师提供一块布料,问:想缝什么样的衣服?儿童认为布小了点,就决定做裤子。儿童合作把布剪成裤子形状,并留出了裤腰和裤腿,做好后试穿。这时新的问题产生了:裤子穿着不舒服,要么洞小太紧,要么洞大露出内裤。教师启发儿童:“如何做一条合适的裤子?”儿童提出用尺子量。教师问:“你们想用哪一种尺子?”儿童提出用卷尺、塑料尺等,并分别尝试。在操作中,儿童发现这些尺子不能较准确地量出裤子前后的宽度,决定自制尺子(如在纸条上做记号当尺子量裤脚,用小棍棒量裤长等)。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发现了尺子的刻度、单位、量的累计、标准测量工具和非标准测量工具等有关测量的基本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发展了测量概念。儿童做好裤子穿上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裤腰太松,怎么办?通过查看自己的裤子,有的儿童提出需要用松紧带,但是,他们不知道松紧带怎么缝。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去请教裁缝阿姨。阿姨又教给他们一种做裤子的方法,即利用裤子的纸模型在布上描画,然后裁剪缝制。儿童又进行新的尝试,并对缝制过程中产生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有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作效果越来越好。

评析:

可以看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儿童是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儿童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即产生问题—提出假设—实验—假设—验证假设,将已有的知识和概念不断加以重组和修正,最终有效地实现了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选自:高芹.幼儿科学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三)重视在操作中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操作的积极性,最终使全体幼儿都能在自己已有水平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在活动安排上,要体现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比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活动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活动;教师在对集体提出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在活动中观察到的不同幼儿的操作能力水平状况,灵活地调整活动要求。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在完成教师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对探究活动进行拓展延伸,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继续探索;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耐心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在探索和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他们继续探索的信心;要支持和引导幼儿自发的个别或小组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