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活动指导:学以致用,用语言表述观察结果

观察活动指导:学以致用,用语言表述观察结果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学习自上而下有序地观察一串红的花和叶,尝试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观察活动指导:学以致用,用语言表述观察结果

1.利用观察对象的显著特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幼儿对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新奇事物容易产生观察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吸引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激发幼儿进行观察。

2.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的方向和注意力

教师要掌握观察的方向和深度,不能让幼儿漫无目的地随意观察。要引导幼儿全面、系统、有序地进行观察;要引导幼儿既观察事物的整体,又要观察其主要细节。既要处理好观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要给幼儿留下自由观察的空间。

孩子们非常喜欢小动物,每次去饲养角或动物园前教师都要安排好重点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要求,如在观察小兔子时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的外部特征及其生活习性,提示幼儿按照从头到尾顺序依次观察各部位,兔子具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小动物的明显特征?教师对于兔子的大耳朵和较为粗壮的后腿及与之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便于接收信息和善于奔跑的特点进行说明,让幼儿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从而使幼儿养成按目的要求、有意观察的习惯。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观察信息。

4.引导幼儿将观察与操作活动相结合

观察过程中幼儿通过对观察对象的操作,以全面地观察事物,了解观察对象的变化。该环节中尽可能让幼儿自己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5.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中的发现

语言可以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教师既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又要注意纠正其语言描述与观察结果不符的地方。

6.指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就是由幼儿以形象化的绘画、图表表达对自然物、科学现象的观察结果。它是幼儿观察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通过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和交流,可促进幼儿反省和评价自己得到的信息。

对点案例

案例一 一串红(小班)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串红的名称,了解花朵和叶子的外形特征。

2.学习自上而下有序地观察一串红的花和叶,尝试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在自然角摆放盆栽的一串红和几种常见花卉,或在室外花圃中进行观察比较。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一串红和其他几种花,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1.师:老师给小朋友猜一个谜语,请你猜猜是这几种花中的哪一种?“花儿红,花儿开,一串一串又一串,好似爆竹真可爱。”

2.师:请你找一找这种花在哪里,找到的小朋友告诉老师,看谁找得快,找得对。将盆花移到各组供幼儿近距离观察。

3.师:这叫什么花?为什么叫“一串红”?“一串红”像什么?

二、引导幼儿从上到下有序观察一串红的外形特征。

师:一串红的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用鼻子闻一闻有味道吗?花是怎么排列的?花长在什么地方?花的下面有什么?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带领幼儿共同有序地自上而下边观察边讲述。一串红的花是一串一串的,像一挂爆竹,又像串起的红辣椒;花朵左右排列在枝干两侧,没有香味,每一朵花都像一个小喇叭,花的中间有黄色的花蕊;在花的下面有绿色的叶子,叶形像桃子

三、教育幼儿要爱护花朵。

1.师:你喜欢一串红吗?为什么?

2.师:对,红色的花,绿色的叶,一串红真漂亮!在公园里马路边小朋友还会看到很多漂亮的花,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它们呀?

教师引导幼儿学说儿歌:“公园里花儿开,红的红,白的白,花儿好看我不摘。”

活动评析:(www.xing528.com)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了解一串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学习并能基本掌握有序观察的方法,有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点案例

案例二 糖怎么不见了(中班)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对溶解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活动准备:

砂粒、味精、盐、砂糖

透明玻璃杯、勺子、铅笔、记录表、瓶装纯净水、毛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品尝一下,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

为什么是甜的呢?(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甜是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在哪里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并没看见糖,糖消失了,看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砂糖的溶解现象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砂糖放入水中,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的操作过程,认真观察放入的砂糖有没有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幼儿回答)

2.师: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躲到水里了,像这种糖均匀分布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三、组织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教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透明玻璃杯子、勺子、砂粒、味精、盐、记录表、铅笔、瓶装纯净水、毛巾。等一下请小朋友们自己分别将砂粒、味精和盐放到杯子里,并搅拌一下,看一看哪些东西会像砂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打“√”不会溶解的打“×”。小朋友们要轻轻地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毛巾擦干。

2.幼儿操作、观察各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变化。

教师观察指导各小组幼儿的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砂粒、味精、盐放到水中的状态变化。

3.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砂粒在水中是不溶解的,而味精、盐在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小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溶解。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东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观察操作类活动,对于中班的幼儿通过操作、观察现象及得出结论起到巩固科学发现的作用。该活动既培养了幼儿观察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来探索其他物质溶解性质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