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尽管教师、家长的教育是不可忽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有学习的意向,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中小学时期也是学生脱离父母管控,开始学会自我控制,走向自我教育的开始。对于数字化阅读来讲,影响因素很多,但是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内部因素。
学生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化阅读这个平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阅读品位和审美能力,了解祖国文化和历史,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2)转变学生的阅读观,明确阅读目的
转变数字化阅读观念,明确阅读目的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如果学生仅仅把数字化阅读看作娱乐的产物,那么他就还没有真正了解数字化阅读,没有认识到数字化阅读的价值。要转变数字化阅读观,不仅仅把数字化阅读看作娱乐休闲的替代品,而应该认识到数字化阅读是集娱乐休闲与学习于一身的阅读,应该意识到只有充分利用数字化阅读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发挥数字化阅读对自身的意义。只有转变阅读观,才能明确阅读观念,在阅读时才能去繁留简,把那些无聊的、冗杂的、没用的信息清理掉,才能节省阅读时间、保存精力,更精确地获取信息,不断提高阅读修养和品位。
(3)加强对信息的选择分析与思考
进入数字化阅读时代,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多元,阅读环境的开放性让人们在阅读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作为新时期学生,要明白自身阅历和学识的限制,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对信息的选择分析与思考。现代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积极向上的信息传播,关注社会焦点与实事,改进学习方法,应该杜绝黄色网站,远离色情图片、视频,对一些偏激的观点多思多想,多查阅资料证实自己的想法,切忌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而妄下结论。另外,学生还要认真学习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有自我保护意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民族感,不流传反民族、反社会的言论和观点,应该自觉主动地维护网络社会的安全和干净。
2.教师转变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1)转变教师观念
在新时代,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教学的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在学习多元的世界文化时,更应该真正理解本国文化,具备理解运用祖国语言与文字的能力。语文素养不仅仅是基本的学科素养,包含语文学科所要求的写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还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具备的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代表本国历史与文化的国民素质、良好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表明教师不能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应该尽快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热爱了解本国文化,为祖国文化而自豪。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阅读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开始在网络中自主获取信息,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庞大,这已经不是一个只能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由于语文这个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语文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逐渐丰富变化的。尽管在中国古代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但是实际教育中真正运用的教师却屈指可数。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过去那种教师单向给学生传授信息的观念,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求语文教师要赶上时代的步伐,主动关注互联网信息,与学生交流,进入青少年网站,了解学生的网络阅读爱好。(www.xing528.com)
教师只有自己参与到数字化阅读之中,对数字化阅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了解,才能指导学生怎么去读、读什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对阅读目的的引导,改变学生阅读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合理利用数字化阅读互动性强的特点,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多加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从正反两面去看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多角度去解读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形成高度的责任意识
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互联网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信息库,几乎集中了世界文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是一个充满各种不良信息与诱惑的超级垃圾场,如果学生长期沉迷在网络游戏与色情暴力信息的影响当中,久而久之,就会与家长产生无法沟通交流的“数字鸿沟”,与教师和同学形成一种隔阂感,进而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与社会脱节,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今后的发展,影响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学生树立了高度的责任感,就会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对家庭负责;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应该对班级做出贡献;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应该为校争光;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的兴亡和盛衰而努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而是为自己的成长,为国家的成长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吸收有用的知识,摒弃网络中的糟粕,主动杜绝不良影响的诱惑。
3.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丰富和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推荐了小学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篇目。在新版《语文》教科书中,名著导读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名著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效率。
(1)我为名著来配音
随着近几年来考试内容的变化,名著阅读的考查也占据了一定分值,这反映出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适当介绍名人经历、格言警句、中外典故,赏析美文片段,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他们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具体在实际活动中:第一,在班级的宣传橱窗开设《名著推荐》栏目,每月介绍一部名著,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图文并茂;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名著共享”的读书观念,学生还可以组成4—6人的读书小组。第二,利用课外综合实践赏析戏剧,可以读完名著后进行配音。比如,读《威尼斯商人》,文中通过语言刻画了几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基于学生的兴趣可以开展配音活动,以此验证学生读名著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无声的戏剧片段,由学生为其中的人物进行配音,如夏洛克则要表现出他的那种尖酸、刻薄、狠毒、吝啬。通过欣赏戏剧片段,为名著配音,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名著,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
(2)看图讲故事
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名著篇幅一般都较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但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课前展示鲁提辖的中国画人物素描,让学生仔细对比,观察图片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那些精彩的故事呢?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图片的引导,开展质疑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名著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逆反心理。你让他们去了解名著,他们可能说自己不看名著,要看动漫。此时,教师就要换一种方式引导他们发自内心地去读名著,就算他对这部名著提出来一些问题,我们也要区别对待。有一些是名著中的优点,那教师恰恰可以引导他去学习这部名著,领略这部名著的特点;如果真的是名著中的问题,我们就要鼓励他的这种质疑精神,这种怀疑并敢于发问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科学素养。这种探究精神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阅读,热爱读名著,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可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