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不单单只有线上的学习或线下的学习,它包括多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是相互渗透结合、根据学习的需要交替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主要涉及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这四个方面的设计。
1.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设计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过渡期,对于六年级学生实施的教学过度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且小学语文的教材本身包含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朗读、阅读、写作、听说等。由前面对混合式学习的概述,我们也了解到混合式学习在宏观的层面上是指传统课堂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中观层面是指多种教学形式相混合,微观层面是指多种教学媒体辅助学生学习。所以,要想真正的发挥混合式学习的教学优势,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下的学习模式的应用,更要自然衔接好传统教学与移动教学,使混合式学习更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中去。本书设计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教师安排好课堂传统授课时间,无缝衔接移动终端设备教学内容,整个过程不应该反复转换授课方式,而是应该根据需要设置课程,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也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且不应该反复收起终端设备和拿出终端设备干扰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传统课堂教学部分、移动终端辅助教学部分、移动终端辅助课外学习部分。
(1)传统课堂教学部分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分为甲乙两部分,如果移动终端辅助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提交学习成果的话,那么甲部分可以用“复习旧知识”或者“课前预习”来代替。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授课方式为学生讲解新知识、给学生做疑难解答、指导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等。
(2)移动终端辅助教学部分
教师在备课端提前上传好教案,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用于课堂学习的学习资源,教师提前上传好需要讲解的课堂题目,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后台经过统计分析把结果反馈到教师的终端设备,课堂上学生可以实时共享学习资源和成果。
(3)移动终端辅助课外学习部分
教师在移动终端上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在手动收集资料的同时也可以上传与同学和教师分享的学习资源。学生除了进行纸质的材料阅读,还可观看教师分享的微课视频,而教师可通过移动终端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学生的作业情况,从而调整第二天的课堂教学。
2.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1)移动学习资源的内涵
学习资源在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是奠定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AECT94定义中有对学习资源的具体阐述,即“学习资源是指能够帮助个人进行有效学习和操作,可以用到的一切资源”。
(2)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我们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特性,总结我们在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选择学习资源的内容。什么是有意义的移动学习资源,究竟哪些知识内容比较适合设计并制作为移动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二,学习资源的设计需要把握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特点,那就是资源使用的便利性,除了需要考虑帮助学习者更加便捷地获取资源,我们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然后针对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学习人群向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资源。
第三,我们做资源设计时应该考虑资源是否能够进行交互设计。在学生离开学校后,很多时候周围没有其他学习者,也没有教师指导,往往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而仅仅是纸质的静态学习资源没有办法实现学习内容个性化交互,学生学习变得十分乏味,也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分享交流学习的快乐。
第四,教学策略需要融入学习资源的设计中去。学习资源设计需要考虑尽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要不断给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持续刺激与反馈。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给学习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第五,关于学习资源的设计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的媒体设计时,我们需要根据多种媒体的不同特点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针对学习人群的不同来进行媒体设计(见表6-2)。
表6-2 不同种类的媒体设计
续 表
(www.xing528.com)
第六,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不应过于繁复,应保持简洁明了的特点。学习资源的设计不应过于繁杂花哨,让学习者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注重知识的深度和质量,而不是在界面的欣赏中,这也是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的一般性的原则。
3.学习过程设计
(1)学习准备阶段
学习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设计好适当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对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情况进行预期的评估以及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学会解读课标与课标内容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对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在课程开始之前,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做一个了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应策略。
(2)知识建构阶段
在知识构建阶段,教师首先可根据课前预习情况或者作业情况的反馈结果,选择需要补充的知识或丰富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把自己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的知识相联系,达到更好的理解新知识的程度。除此之外,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教师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促进新知识的获得。
(3)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
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变化式的练习将知识迁移到其他学习内容上,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中去。
(4)评价与创造阶段
在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评价学习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对他人和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这种行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评价分析能力,而且在进行评价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加以纠正,这有助于学习内容的长久保持。
4.学习评价设计
实践中,可在课前新课预习、课中新课讲解、课后巩固复习等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移动教学平台数据评价、教师点评、同伴的组间互相评价和小组内部互评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评价设计的目的
我们设计学习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阶段与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课前很多的学习活动的安排,教师是没有办法实现实时监控的。对此,教师可根据移动终端上的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控机制,这样就可保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学习部分的学习质量。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策略。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在线提出的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评价设计的原则
第一,首先需要保证教学评价与整体教学的统一。我们需要将教学评价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形式,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等三个教学环节适当的诊断反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
第二,根据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来进行学习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涉及各个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涉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情况。
第三,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主体。在整个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除了需要主动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外,还要组织有效的小组评价和学生互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习者进行真实有效的自我评价。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所以所有的评价都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及时自我改进来实现各方面的提高。由于移动终端上配备了家长端,所以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家长将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向教师进行反馈,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
第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使用传统的口头评价方式或者书面评价方式,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教育的手段,采用传统评价与网络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集体反思和个人反思。
(3)评价设计的方法
第一,课前预习内容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辅助学生自评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阶段有两个学习评价的目标:一是教师可以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信息督促和检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任务完成情况;二是教师终端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学习的方法、努力程度和学习效率等。教师可借助移动学习平台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及时查看学习轨迹,根据移动学习平台上的数据反馈及时了解习题检测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记录,获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这样可以为教师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课上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同伴之间互评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用表格量化小组间的互评,且告诉学生评价结果的作用,且评价表格内容需简洁明了,评价内容不宜过多,以免耽误正常学习进度。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学习评价的主动权,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评价的能力。当各组完成讨论后,教师可以当场对学生小组讨论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评价,强调需要注意的关键知识点,肯定学生讨论中有效的方面,及时指出存在问题的部分。
第三,课后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为主。教师根据学生回家后的作业反馈情况和家长当天在家中向教师的反馈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得到反馈后,根据综合评价情况进行新课的教学调整,这样可尽量保证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协助教师准确把握整体性的教学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