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是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中顶层设计的一部分,因而它的制定背景与“能力提升工程”密不可分。本书以此为线索,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制定的背景进行详细阐述。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瞻性战略选择,在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我国把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单独一个章节,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作用。随后,在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由此,新的教师技术能力标准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2.时代发展的要求(www.xing528.com)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于2004年,那时我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推向信息技术应用阶段。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如“三通两平台”等项目),来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步进入技术应用阶段。一方面,原有的教师技术能力标准已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可操作性不强、灵活性较差、评价标准不完善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的教师技术标准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师技术能力标准相对更新缓慢。不同的国家都会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不同的进程制定不同的能力标准,以美国为例,在1993年至2008年之间,先后更新了四次教师技术能力标准,从这个角度看,更新我国教师技术能力标准也是势在必行。
3.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
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接收信息技术培训,但是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规范和引领教师的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能力标准(试行)》的制定不仅可以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的发展,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用和测评等工作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一把标尺,为教师的发展指明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