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高成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不仅能够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还必须具备艺术性地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促进自己精神的成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包括两个基本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学科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我们还要考虑到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特性,所以小学语文学科还具备基础性特征。以下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特征进行具体阐述。
(1)基础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无论学习任何学科,都是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理解和表达其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次,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最后,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读、写基本技能,为其以后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人文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是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核心教学目标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培养其热爱祖国和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其自信心,使其逐步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审美能力。
(3)部分工具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主要是指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语文学科具有部分工具性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是:第一,语文学科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语文产品确实并不都有工具性,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具有工具性特征;第二,从语言文字的功能上看,主要体现的是材料性特征而非工具性特征,将其看作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材料和载体更为合适。
2.小学语文学科学习过程的特点(www.xing528.com)
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的特点。
(1)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课内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还要在生活实践中或学习其他科目时,能够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对其有更好的理解,还要能更加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将其进行有效表达。在小学阶段,语文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主要培养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学生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能将学到的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2)累积性
语文学科累积性特点指的是,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不断沉淀、不断重复感悟的过程。这种累积性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语文学习需要不断自我感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需要经过初读、细读和深读等阶段,才能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其次,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训练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说”“读”“写”三大技能,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训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和掌握较好的写作技能。最后,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外在材料来帮助学习者完成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语文学科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所选取的选文,要想真正理解选文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来帮助理解、消化和吸收。
(3)外显性
语文学科外显性特点主要是从学习活动的形式上看,朗读、背诵、写字、说话、作文等基本技能的活动形式都是外显的,并且都具有信息传递功能。通常情况下,通过这些外显的行为表现,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其语文素养的高低。总之,语文技能的训练既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展示性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