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新认识语文:探索其真正的本质

重新认识语文:探索其真正的本质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的标准等一系列实践问题,这一认识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从未停止,其中相当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工具性”“人文性”。新课标首次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种统一说的定位。因此,语文学科应以工具性的实现为主,人文性的实现是以工具性的实现而实现的。

重新认识语文:探索其真正的本质

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的标准等一系列实践问题,这一认识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从未停止,其中相当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之说由来已久,“工具性”的定性一般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内容——语言。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因此语文具有工具性。一般是基于以上这个推理过程去理解语文的工具性,而勿论这一推理的逻辑过程是否合理,“工具性”之说影响广泛而深远。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学习语言形式为己任。

人文性是指语文学科对人的精神培养的作用。汉语是我们民族文化载体,蕴含着人类的精神情感,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文化。语文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广博,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虽然其他学科如政治、地理、历史等也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但是很显然,语文的人文性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性,也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文性。极端的人文论者很少进行这些区分,而让语文教育承担太多的精神教养任务。这种泛化的人文性导致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模糊,语文课容易异化为政治课、科学课、艺术课等其他学科的课,失去语文应有的学科界限。(www.xing528.com)

统一说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调和。“文以载道,道以传文”,言语是言语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体,二者不能割裂开来。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属性,忽视其一,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首次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种统一说的定位。统一说似乎调和了二者的矛盾,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如何统一的,在统一体内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首先,工具性、人文性是相对提出的,我们习惯于把这一对概念并列地看待,而在语文中,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它们的统一不是二者的相加、混合。工具性所指的语言往往是以文字或声音显性地存在,人文性所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依托语言表现出来,相对于语文的“显”,它是一种隐性而可感的“场”,可以将两者分别比喻成“肉体”与“灵魂”,这种显性、隐性的关系其实是一种融合的关系。也就是说,工具性、人文性不是简单地共存于语文,它们更是共生,“你成就我、我成就你”的关系。其次,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非本质属性,人文性的实现需要依附于工具性的实现而实现,若人文性抛弃工具性而独立实现自己,那就不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工具性脱离人文性也必将不能完整地发挥其作用。因此,语文学科应以工具性的实现为主,人文性的实现是以工具性的实现而实现的。

工具性、人文性的这种显性、隐性的存在特征,决定了课堂上语言教学的显性地位,着力于语言,从显性的形式——语言出发,紧紧围绕这个形式。语言承载的人文因素则是一种隐性的存在,主要指文本语言蕴含的立场、情感、态度、观点、审美等,熏染、渗透是它的课堂存在方式,不宜抽出来离开语言而大讲特讲,让之离开语言而“现形”,则意味着人文性的架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