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内战的直接导火线是一场婚礼。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波黑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全民投票的结果是:63.4%的选民参加投票,其中近 63%的人赞成独立。穆斯林族民主行动党和克罗地亚族民主共同体获胜,而塞尔维亚族民主党抵制公决,即塞族人没有参加投票。
在投票处于高潮的3月1日,当一对塞族夫妇在萨拉热窝东正教堂为儿子举行婚礼时,据称遭到穆族人的袭击,新郎的父亲当场丧命,塞族旗帜也被焚毁。这一消息引起了塞族人的愤怒。当晚,塞族和穆族武装居民在萨拉热窝市互筑街垒,设置路障。3月5日,两族居民发生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26日,原南斯拉夫人民军驻波黑部队出面干预,穆族武装同其交火,再次出现伤亡。4月5日,
波黑进行总动员,指控南斯拉夫人民军“侵略”波黑,并邀请克罗地亚正规军支援。克族武装站在穆族一边,向塞族人发起进攻。从此,武装冲突蔓延开来,成为一场以争夺领土为目标的内战。
波黑暴力事件演变为武装冲突,又迅速升级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民族间的历史积怨,也有现实矛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
1.民族和宗教矛盾是波黑发生内战的根本原因。波黑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1991年的最后一次人口普查,在全国435万人中,穆族190万,占43.7%;塞族136万,占31.3%;克族75万,占17.3%。另有若干其他民族。
穆族是15世纪以来被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他们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塞族信仰东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在历史上,穆、克、塞三族居民都先后遭受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他们既当过“优等民族”,又曾沦为“二等公民”,同时又都是外来势力的受害者。5个多世纪的共居和恩怨,为这三个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矛盾。
三族争论的实质是波黑的归属问题。
塞族认为,“波黑早就是塞尔维亚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波黑居住的本来是塞族,后来被人为地分裂为塞族、克族和穆族。这个地区的居民历来就表示愿跟塞尔维亚合并。(www.xing528.com)
克族则强调,自古以来,“波黑就是克罗地亚的一部分”。波黑境内的斯拉夫人就是克罗地亚人,这可以从行政设置的名称和出土的文物得到证明。
穆族则认为,既然塞族和克族都有自己的“母国”,那穆族作为波黑的主要居民,也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
2.波黑独立问题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波黑三族在关于波黑独立的问题上,观点和立场根本对立。1990年年底,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1991年,随着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宣告独立,脱离联邦,波黑三族及其政党就独立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塞族因担心波黑独立后会沦为少数民族而受制于穆族,因而主张波黑由三个彼此主权独立的小国结成邦联,或者留在南斯拉夫,同塞尔维亚一起组成新南斯拉夫。克族基本上同意维持现存地域的三族邦联,但担心受控于穆族和塞族,更反对加入新南斯拉夫,故倾向于独立。穆族对事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由穆斯林起主导作用。它于1992年2月底就独立问题强行举行了全民公决,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
然而,塞族抵制全民公决。为了牵制和反对穆、克两族的独立活动,遂宣布建立自己的议会和波黑境内各塞族聚居区实行自治。接着,又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国”,占据60%的地域。克族也组建了“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族共同体”,拥有20%以上的土地。穆族控制各大城市,占地 15%左右。这样,独立后的波黑实际上处于“三分天下”、三族鼎立的局面。三族都奉行以武力抢占和固守地盘的政策,使内战进一步扩大。
3.外部干预给内战火上浇油。波黑位于前南斯拉夫心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是前南斯拉夫主要的军工基地,有许多军事设施。波黑邻国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首先卷入波黑的内战。前南斯拉夫解体时,塞、克都力图把波黑境内的塞族和克族聚居区分别纳入自己的版图。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曾经提出,前南斯拉夫境内“所有塞族人有权生活在一个塞尔维亚国度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则声称,瓜分波黑是“解决前南斯拉夫危机的最佳方案”。为此,原南斯拉夫人民军从波黑撤军后,波黑塞族士兵就地改编成波黑塞族共和国正规军。克罗地亚为帮助波黑克族人作战,派出了数万名正规部队。穆族政府军则得到伊斯兰世界“圣战者”和西方军火商的支持。这种外界的干预为三族进行内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西方大国承认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后,波黑三族在独立问题上的争吵更加激烈。正当三族谈判取得了某些进展而尚无结果时,欧共体和美国建议波黑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并于4月6-7日相继匆忙承认波黑为独立主权国家。被此举激怒的塞族决心加速军事行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所以,西方国家的直接插手为内战推波助澜,导致战争蔓延至波黑全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