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大国的巴尔干政策,集中反映在它们对黑海两海峡的争夺上。黑海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合部,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博斯普鲁斯海峡位于黑海与马尔马拉海之间,长约30公里,最宽处3.6公里,最窄处0.7公里,航道中心水深50-120米。两岸濒海有许多悬崖和水湾,山高200余米,多城镇和乡村,风景秀丽,是显要的军事重地。伊斯坦布尔就矗立在海峡两岸。达达尼尔海峡处于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全长约62公里,最宽处7.5公里,最窄处1.2公里,航道中心水深约45—100米。两岸山高约400米,也是保卫伊斯坦布尔的天然屏障。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土耳其政府要求改变黑海两海峡的现状,即涉及两海峡的航行问题和将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交由土耳其管理,并有权在那里修筑工事和驻军。土耳其政府认为,维持巴尔干地区现状的政策与要求修改《洛桑和约》的条款并不影响它提出这个要求。早在1932年的安卡拉国际裁军和会上,土耳其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由于英国的强烈反对,该问题被搁置起来,直到1936年的蒙特娄国际会议上,才制定两海峡的新规则:非军事区不取消,但土耳其成为拥有充分权利的海峡控制者,可以在那里修建要塞和驻扎军队。土耳其还拥有控制两海峡的航行权,撤销根据1923年《海峡制度公约》成立的“海峡国际委员会”。
1936年7月20日,海峡航行公约在瑞士的蒙特娄生效。新的公约规定,只允许商船可以在地中海和黑海间自由往返。和平时期,黑海国家的军舰和潜艇具有畅通无阻的权利,非黑海国家的小型舰艇和轻型轮船也可以进入黑海。黑海国家的船只的吨位不得超过1.5万吨,数量不得超过9膄,在黑海停留的黑海国家的军舰总吨位不得超过3万吨,而非黑海国家船只的吨位不得超过2万吨。非黑海国家的军舰在黑海的停留时间不得超过21天。战时,如土耳其未参战,交战国的军舰不得通过。如土耳其参战,则它有权决定放行或禁止外国军舰穿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
显然,1936年关于黑海两海峡的公约的通过不仅是土耳其的胜利,而且也是苏联的胜利。从此,英国被迫失去对海峡的控制权。至于巴尔干国家,土耳其无疑是直接的获利者。保加利亚受到土耳其修改《洛桑和约》的鼓舞,也坚持要和平修约。在这个问题上,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出现了改善关系的曙光。南斯拉夫对土耳其在海峡问题上的成功表示高兴。希腊则对土耳其的胜利表示担忧,害怕黑海国家保加利亚仿效土耳其,重新提出爱琴海出海口问题。罗马尼亚也是黑海国家,但对《蒙特娄公约》有些犹豫不决。
后来的事实证明,土耳其掌握着黑海两海峡大门的钥匙,但开锁权却控制在欧美大国手里。(www.xing528.com)
【注释】
[1]本节有关凯末尔的引语均见保加利亚《凯末尔·阿塔尔图克讲话选集》(译自土耳其文),索非亚,“人民教育”国家出版社1981年版。
[2][保]普拉门·茨维特科夫:《布尔什维克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 1917—1939》,索非亚,经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