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威胁到南斯拉夫王国的安全和统一。大塞尔维亚主义者为了将克罗地亚的反对派争取到自己一方,准备与克罗地亚缓和关系,做出了某些让步。克罗地亚此时的口号是:我们需要“选择命运的自由”。
1939年2月,新任首相德拉吉沙·茨韦特科维奇(1893—1969)根据保罗亲王的谕令,开始与克罗地亚农民党领袖弗拉特科·马切克(1879—1964)博士举行秘密会谈。经过6个月的漫长谈判,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8月20日达成和解,缔结协议。
根据协议,克罗地亚成为一个新的巴昂辖区,人口为440万,其中克罗地亚人占74%,塞尔维亚人约占20%,穆斯林族约占4%。克罗地亚的议会(“萨布尔”)恢复活动,对内部事务拥有更大的权力,但外交、国防、贸易等仍由中央政府掌管,巴昂也由国王任免。
这个协议得到一些资产阶级政界人物的支持,给人一种开始解决南斯拉夫王国整个民族问题的印象。但是,这种和解并未解决南斯拉夫王国的民族问题,也没有解决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之间的矛盾。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克罗地亚的愿望,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当时克罗地亚的乌斯塔什分裂主义分子和塞尔维亚共产党人都批评这个协议。同时,王国境内的斯洛文尼亚人、波斯尼亚的穆斯林以及黑山、马其顿等地也都想成立自己的巴昂区,获得领土自治。由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协议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夭折了。(www.xing528.com)
民族矛盾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纷争,将王国推到了国破家亡的悬崖边。南斯拉夫王国已经成了德意法西斯追捕的猎物。
【注释】
[1][南]伊万·博日奇等:《南斯拉夫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9页。
[2]旧南斯拉夫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省,其长官称为“巴昂”,相当于省长或总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