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尔干国家被迫背负奥斯曼债务

巴尔干国家被迫背负奥斯曼债务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一战”前奥斯曼帝国的债务则由它的继承国土耳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和曾经属于奥斯曼土耳其领土范围内的国家共同承担。希腊的这一广泛要求只有英国表示支持,因为它想把希腊变成通向巴尔干地区和中东的桥头堡。有巴尔干学者评论说,由国际条约构成的巴黎和会体系,“人为地建立了一些国家,划定了它们的边界,而没有考虑种族界线,忽视他们神圣的民族感情,致使千百万人生活在自己的祖国之外”。

巴尔干国家被迫背负奥斯曼债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个欧洲被分裂为“战胜国”和“战败国”两大阵营。

奥匈帝国战前是一个地跨中欧和东南欧的大国,面积为67.6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139万。战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它将2/3的土地归还给了邻国,剩下的一小部分归奥地利、匈牙利和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战争中,腐朽的奥斯曼苏丹政府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已不复存在。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塞夫勒镇将已经准备好的和约文本交给了土耳其。条约规定:土耳其丧失所有欧洲部分的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周边地区;在亚洲,失去包括基里基亚到叙利亚边境的宽阔地带在内的所有阿拉伯领土;黑海海峡由一个国际委员会管理,这个委员会有权监督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沿岸及其水域;伊兹密尔及其周边地区划为专属区,名义上主权归土耳其,实际上由希腊控制;条约还预计在土耳其东部地区建立一个库尔德族国家,而土耳其的东北部地区交给亚美尼亚;土耳其被完全解除武装;由英、法、意成立一个财政委员会,监管土耳其的财政。

土耳其按照《塞夫勒条约》提出的赔偿要求根本无法完成,战胜国只好放弃部分内容。1923年缔结《洛桑和约》时,土耳其已是共和国,赔款一事就此结束。至于“一战”前奥斯曼帝国债务则由它的继承国土耳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和曾经属于奥斯曼土耳其领土范围内的国家共同承担。同样,奥匈帝国的继承国也要承担奥匈帝国战前的债务。

《洛桑和约》的另一部分条款对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航行(军舰和商船)以及飞行宣布完全自由,唯一的限制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黑海的军舰数量不得超过最强大的黑海国家的军舰数量。《洛桑和约》专门重申《塞夫勒条约》关于在海峡两岸地带建立宽15—20公里非军事区的规定。同样,条约还在色雷斯地区建立非军事区,规定土耳其在与保加利亚和希腊交界的一个15公里的狭长地带不能保留军事存在和修筑工事。海峡由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其他国家成立的一个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设在伊斯坦布尔。

由维尼泽洛斯率领的希腊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对北伊庇鲁斯、西色雷斯和东色雷斯、伊斯坦布尔和小亚细亚的伊兹密尔等地提出了领土要求。希腊的这一广泛要求只有英国表示支持,因为它想把希腊变成通向巴尔干地区和中东的桥头堡。但是,意大利反对希腊和英国的计划。最终,希腊获得如下领土:根据对保《诺伊和约》,西色雷斯脱离保加利亚,并入希腊;根据对土《塞夫勒条约》,东色雷斯(不包括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交给希腊。此外,希腊与意大利签订条约,意大利拥有多德卡齐斯群岛(不包括罗多斯岛);北伊庇鲁斯归属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战前,奥斯曼帝国的面积多达297.1万平方公里,其中16.7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帝国人口2500万,其中600万在巴尔干半岛。战后,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仅剩下2.7万平方公里土地和约100万人口,在小亚细亚本土也只有约69万平方公里领土和1200万人口。

根据《诺伊和约》,保加利亚又一次被割地赔款。它不仅将南多布罗查割让给了罗马尼亚,而且还将西部边界地区和斯特鲁米察地区割让给了塞尔维亚,将西色雷斯割让给了希腊。尽管这些被割让的土地面积和人口不多,但后来一直成为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和希腊之间的争端问题。此外,保加利亚需要在37年内向协约国支付22.5亿金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还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希腊提供一定数量的牲畜和褐煤。这对保加利亚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国来说,确实难以承受。

“一战”后,巴尔干半岛上6个主要国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根据一系列国际和约的规定,其领土面积和人口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www.xing528.com)

1918年12月1日,新诞生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是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大国,面积24.8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

罗马尼亚收回了特兰西瓦尼亚、布科维纳、巴纳特的一部分,新增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新增人口600万。

希腊得到保加利亚割让的西色雷斯地区,其面积为8712平方公里,人口23万,再加上其他原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地区,其领土面积增加了一倍,人口增加了一倍半,即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夕的270万人增加到1928年的620万人。

阿尔巴尼亚的边界线几乎没有调整,它的独立进一步巩固。意大利想把它变成托管地的企图暂未得逞。

对于凡尔赛条约体系,人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战胜国欢天喜地,放101响礼炮庆贺胜利,而战败国咬牙切齿,等待复仇的机会。有巴尔干学者评论说,由国际条约构成的巴黎和会体系,“人为地建立了一些国家,划定了它们的边界,而没有考虑种族界线,忽视他们神圣的民族感情,致使千百万人生活在自己的祖国之外”。条约所制定的机制,“年复一年,使人类滑向另一次世界大战,使巴尔干地区滑向当代的冲突”。

【注释】

[1][保]克勒斯丘·曼切夫:《19-20世纪巴尔干各国人民史》,索非亚,“马林·德里诺夫教授”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