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国家在经历了1912—1913年的两场巴尔干战争后,受到狂热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煽动,都想报“一箭之仇”。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陷入了胜利、喜悦、骄傲、失败、颓丧、灾难的泥潭之中。
塞尔维亚在两场战争中威望大振,成为联合南部斯拉夫人的首领,也成了奥匈帝国的死敌;黑山是个小国,却成了勇敢和英雄的象征;保加利亚由于冒险主义发作,从胜利走向“民族灾难”;希腊统一了克里特岛,成了两次战争的获利者,却与土耳其结下了仇怨;阿尔巴尼亚尽管宣告成为主权独立国家,但仍是几个邻国的争夺对象;马其顿照旧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仍是塞尔维亚、希腊和保加利亚的俎上肉。当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中元气大伤,已经成为一只困兽。所有这些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分别站到了两个不同的营垒里: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奥匈和意大利三国同盟一边;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倒向了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协约国。
战争一开始,塞尔维亚就面对奥匈帝国、德国和保加利亚三个强大的敌人,每一场战斗都进行得十分激烈。仅在1914年,南斯拉夫境内就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8月12-20日,奥匈投入20多万兵力,向德里纳河的塞尔维亚军队发起进攻,此即“米尔战役”。12月初,塞尔维亚国民议会被迫转移到南部城市尼什,奥匈军队与塞尔维亚军队又在科卢巴拉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在上述两次战役中,25万塞尔维亚军队半数以上非亡即伤,奥匈军队也死伤数万人。
1915年夏天,由于伤寒流行,约有15万塞尔维亚士兵丧失了战斗力。9月,保加利亚为夺回在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大片土地,动员了70—80万兵力,向塞尔维亚发起进攻,迫使塞尔维亚军队向阿尔巴尼亚方向转移。到了严寒的冬季,塞尔维亚政府、塞军最高指挥部决定将整个政府、议会和军队一起经阿尔巴尼亚撤退到亚得里亚海滨地区。1916年2月,当塞军到达希腊科孚岛时,已不足15万人。
黑山也遭到了类似的命运。1916年1月,奥匈军队占领了该国,国王尼古拉逃亡意大利。
然而,随着罗马尼亚和希腊从1916年起先后站到协约国一边,巴尔干战场的形势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10多万塞尔维亚军队在科孚岛上经过休整后,从1916年下半年起同协约国军队一起投入了萨洛尼卡战役。1918年秋,塞尔维亚军队经过45天的战斗,收复了全境,并向奥匈帝国腹地进军。1918年11月1日,贝尔格莱德获得解放,塞尔维亚军队占领了波黑和伏伊伏丁那。(www.xing528.com)
萨洛尼卡战役的胜利预示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奥匈帝国随即解体,在它的废墟上,11月13日建立了奥地利共和国,11月16日成立了匈牙利共和国。奥斯曼帝国于10月30日投降。12月1日诞生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这个王国的面积为24.8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198.5万,因而成了巴尔干半岛和欧洲的大国之一。
希腊由于国内政治领导人意见相左,局势不稳,站在协约国一边参战的时间最短,伤亡也只有5000人。但是,在1919—1920年的巴黎和会上,首相维尼泽洛斯以他的个人魅力和智慧成为谈判高手,使希腊在巴尔干地区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罗马尼亚在1916年秋结束了两年的等待、徘徊和观望,于8月初同协约国签订协定,卷入战争。战争中,罗马尼亚执政集团擅长讨价还价,见风使舵,但在巴黎和会上未捞到什么好处。
阿尔巴尼亚在“一战”中虽然名义上没有参战,但却成了他国争夺的场所。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同英、法、俄三个协约国签订秘密的《伦敦条约》,并据此吞并了发罗拉城及其整个郊区以及萨扎尼岛,黑山将占有申津港口,而塞尔维亚和希腊将分别拥有阿尔巴尼亚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区。阿尔巴尼亚的剩余地区,即中部地区,将成立一个以都拉斯为首都的自治国家,并由意大利在国际舞台上代表这个小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