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异化在于将教育视作公平竞争的工具,其实公平竞争相对不公平竞争是一种进步,它对人人得各展其能、万物得各遂其生的和谐社会而言,则是一种反动。人与人之间的用一个标准来公平竞争,可能吗?真的公平吗?人与人不同,遂成大千世界。居住在社区的平民营造起自在发展的学习生态,就是意味着摒弃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教育预期,即通过一个单向度的教育安排,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满足教育需求。无论这一教育规模有多么庞大,显然勉为其难。
有人相信入学率将创造奇迹,过去仅指普通学校教育的入学率,现在加上了执行成人教育任务的学校。而且这一新的追求在各地迅速传播,带来各类教育机构在数量上的惊人扩张。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依靠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大显其能,不惜巨资,聘请优质师资,大量录制课程,建设各类教学资源库。人的天资、性情、智能结构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失去了学习者主动性和针对性的教育会成功吗?
事实上办再多的学校(包括成人学校和培训中心)也没有使大家都获得一致的教育机会,就像发达的消费社会并没有让整个社会趋于平等一样。它甚至加剧了等级区分和工具理性。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然不是人的本真意义学习的场所,而是一个进行择优分等的人才选拔系统。人被标记为后备的或现役的“建设者”,即人才资源或人力资本。“人才”的培养压倒了“人心”的养护。学习的主体不是个人,在学历社会中真实的个人恰恰是被删除了的。
商业化的慕课的运营者的目光犹如知识的盗贼,他们能够一眼就评估出,编码后的知识在培训市场上可以换回多少钱。公益性的慕课提供者,并不会去动赚学习者钞票的心思,但与前者相同的是,他们都将学习需求从每个学习者的背景中割裂开来,变成纯粹的可计时、计量的知识供需。社区的成人学习不仅仅是从判断应当学什么的问题开始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从想要与什么样的人物和事情接触开始的。日本电影《深夜食堂》有一位连演职员表上都找不到名字的普通居民,却在“食堂”里说了一句经典台词:在这里“吃什么不重要,和谁一起吃才重要”。同理,社区居民真正的学习动机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日积月累的情感体验,才是社区学习共同体重要凝聚力之所在。学什么也许会变得不重要,和谁一起学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学习共同体对于其成员的凝聚力,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共同学习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齐格蒙特·鲍曼语)。因此,对于成员来说,主要的评价并非外在的绩效性的评价(相当于“深夜食堂”的美食),而是基于其内心深层的渴望、期待等是否得以满足的评价。(www.xing528.com)
不可误解的是,从根本上说,社区学习共同体不是一个等待居民去归属的地方,而是一个由居民自主地去创造的地方。这是由深植人心的具有古老情结的共同记忆使然,如同世上最美的摇篮曲只属于母亲的歌喉一样,最温暖的社区归属感只属于邻里间的行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就是一种邻里间的协作学习,一种带着特定的情绪和感情温度的共同学习。“许多人谈到学习时总认为学习似乎完全只是与头脑有关的事。他们断定学习只是一种理智过程。根据这种观点,学习并非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只需以理智的方式选择和组织学科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即可。然而,不幸的是人不仅仅具有头脑和理智。我们大多数人日益认识到,人是具有情绪和感情的动物,情绪和感情对学习有重大影响。”[6]
名人、权贵、富豪站在历史的前台,平民是没有名字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叫平民,却是他们在创造历史。不是因为他们当兵(战争不是他们发起的)和当农民、工人或其他职业工作者(他们能分享到的经济利润极微小),而是因为他们当了本质意志的人,在实现自身的生命性价值的过程中,不为求名、权、利者所异化的追求社会功利的学习所奴役,却要做学习的主人。在平民身上,我们真正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前景——学习化社会的曙光。
尽管人的生命性价值在一个有着多元立场和多元利益的社会存在形态的世界里,无不会打上种种社会存在的烙印,但人的本质意志还是不容抹杀的。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人的个性使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则是一样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互为前提和相互包容性;如同未经破坏的生态,拥有天然的生物链和植物链。万物得各遂其生,人人得各展其能。这就是基于人的植物性生命、动物性生命与心灵互动形成的人的本质意志的伸张,体现着最原始也是最高境界的人的生命性价值。平民是谦卑的,每一个平民都是谦卑的,因为每一个平民都是普通人;平民又是崇高的,每一个平民都是崇高的,因为每一个平民都保留着伸张本质意志和取向生命性价值的DNA。这是学习化社会的DNA,也是人类社会美妙前景的DNA,更是人的初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