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条件

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条件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生命性价值的内在条件,首先是基于本质意志的生命自觉与心灵自由。今天,我国的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种双刃剑的效果,一方面,人类拥有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缺乏幸福的体验,内心找不到灵魂的寄托。生命自觉需要在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的同时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人的生命既有时间性与短暂性,又有创造性。

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条件

1.生命自觉。

我是什么?这个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的事,常常被忽视了。“我”是什么,比我拥有什么更重要。实现生命性价值的内在条件,首先是基于本质意志的生命自觉与心灵自由。

今天,我国的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种双刃剑的效果,一方面,人类拥有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现代人生活缺乏幸福的体验,内心找不到灵魂的寄托。在工具理性盛行、价值观扭曲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而人的精神世界却近乎荒芜,灵魂无处安放,无缘无故地焦虑,心灵难得宁静。许多人甚感忙碌但无意义而陷入人生困境。更多人深感生命总有一种游离感,人好像成了空空的躯壳,不是按自己灵魂的指引活着,而是按社会给设定的人生目标与生存路径活着。真正拥有独立个性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1)生命自觉,首先是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生命意义的重要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数千年来,仁人志士都在探求人生的真谛。绝大多数人,对宇宙的辽阔和人的渺小感到迷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都能感受到人生的短促,我们万般无奈,顾此失彼。世俗社会总是按照它的尺度来规范人、评价人。其实,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既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等与生俱来的共性,也有天赋予人的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气质、性格、潜能、特长等。早在古希腊,德尔菲(Delphi)阿波罗神庙入口处的上方就有“认识自己”的训谕,说明人自我认识的重要性。生命自觉需要在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的同时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人的生命既有时间性与短暂性,又有创造性。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生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谓“向死而生”,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潜知潜能,基于本质意志的生命自觉地绽放,从而使每一个没有预演、彩排和重播的人生大剧都是精彩的。

(2)生命自觉是“做自己”。生命自觉,就是“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不活在别人设计的“台词”里。20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生活在今天社会的人,我们太在意“样子”所显示的身份、地位等虚名,太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即在意“外目标”与“外评价”。

每一个人都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离开,唯一对得起自己生命的是,让自己的生命自由,保持生命本有的创造力与活力,而不是满足贪欲而失去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意义。很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是一时一处的名和利,看重的是“身”而不是“心”,看重的是我拥有什么和得到什么,而不是“我是谁”和我做了什么。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用她一个世纪的不平凡经历道出了人生真谛:“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可惜的是,我们都难有杨先生的智慧,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关心也并不负责任,在虚名上用实劲,而在内心的修炼与涵养上不用力,对自己生命潜能的开掘不重视。在自编自导自演的人生戏剧里,为了使戏剧精彩,有太多的面具和伪装,让我们藏得很深,当戏剧谢幕时,我们会猛然醒悟,原来,面具和伪装,让我们失去了“自己”。

顺着灵性良心为人行事的人,才是心灵自由的人。《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生命当中自然有这股力量(禀赋)给你,这就是“人性”。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至真、至善、至美;不加上后天的“聪明”算计,不加上后天的习性染污,直道而行,这就合于先天的道,能这样做的人,总是极少数的。

在浊水横流的旧时代,在老气横秋的豪门府第,贾宝玉的出现,给人完全清新纯粹的感觉,他敏感的是别人的痛苦、长处和人间的真性情,对别人的弱点和世界的荣华富贵却很迟钝。他所看轻的正是世俗看重的,他所看重的正是世俗看轻的。世俗的是是非非,进入不了他的话题,更进不了他的灵魂。他与父亲贾政和薛宝钗等人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是人格的冲突,是灵魂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冲突。贾宝玉不知荣华富贵为何物,不会在八股文章上下功夫,更不能委身成为“经济人”。“算计”二字是他一生最大的阙如,一辈子不知道何为“吃亏”何为“便宜”何为“合算不合算”。他是众人眼里的“傻子”“呆子”,其实他保存着生命的本真状态,保持人之初的纯朴的内心,葆有灵魂的丰富和自由。

2016年8月8日,女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因在里约奥运会上的答记者问,一下子红遍了全国,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播放超过3100万次,微博粉丝超过174万人。比赛后,她的微博转发9万,评论12万,点赞67万。当记者告诉她游了58秒95时,她惊呼:我能游得这么快?记者问:有没有为明天的比赛有所保留?她回答: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记者追问:是不是对明天的决赛充满希望?她的回答更令人意外: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她的所有回答,按照标准答案都错得离谱了,但所有回答发自她的内心与本真,我们活在别人设计的台词里太久了,当傅园慧横空出世时,我们都震惊了,原来话可以这么说。“稀缺”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一切稀缺的资源都有价值,稀缺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傅园慧出人意料的原汁原味的真话,在中国具有极大的稀缺性。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最大问题不是太傻,而是太精明,说真话说实话的“傻子”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多起来,相反地少了。

(3)富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乡愿,德之贼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孔子认为,乡人都说好,未必就好,乡人都说坏,未必就坏。要看看什么人说好,什么人说坏。好人说好就是好,坏人说坏,反而是真的好。不以民主定是非,而以良知定是非,坚持独立的见解,基础是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在正常社会中,心灵自由的人,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对人生怀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在解决与人民大众相关的重要问题上,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单顾自己的事。在非正常社会中,心灵自由的人,不迎合潮流,不屈从权贵。但是,我们看到,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追求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可以同一也可能是分离和不一致的。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即公共的价值判断,在历史某个阶段或某个事件上是正面的和肯定的,但也有可能是非人道的和非正义的。比如纳粹头领希特勒,之所以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受到了当时包括众多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本国民众的支持的,支持者虽然提高了所属集团的社会价值,却使人的生命性价值无从谈起,突破了天良、性情、善恶等底线。心灵自由的人,不被主流媒体的政治宣传所绑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还能坚持自己的思考,是真正心灵自由的人。

(4)谦卑的姿态和包容一切的胸怀。生命自觉的人,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他们都能处之泰然,能够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能接受所处的环境。区分可以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事物,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不会抱怨为何只有半杯水,而是感恩有杯和杯中的半杯水。在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的同时,把可以改变的部分做到极致。他们对名利没有强烈的需求,因而不会戴上面具。头脑里装满了智慧,但常保一颗单纯善良的心。既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心灵自由而不是自私。他们像是个满溢的福杯,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成果。他们懂得欣赏简单的事物,能从一粒细沙和一片树叶中看到一个世界。他们像天真好奇的孩子一般,能不断地从平常的生活经验中找到新的乐趣,从平凡之中领略人生的美。虽然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们却仍然有悲天悯人之心,能从丑陋之中看到别人的善良可爱的一面。他们的朋友或许不是很多,然而他们与朋友之间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久未谋面,却彼此心仪,灵犀相通。他们懂得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平等对待一切人,宽厚包容一切人。他们心思单纯,像天真的孩子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活出了“真性情”,活得“有趣、有味”,真情自然流露,与感情麻木、喜欢“权术”“控制”的人截然不同。

2.不忘初心的耕耘。

生命性价值的实现不排斥事业成就,但它一定是由内心初心引导的成功。初心即人与生俱来的仁心、爱心、进取心,不忘初心,即知道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说:“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在生死之间总得做点什么。”人生在世,要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胡适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着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www.xing528.com)

亨利·大卫·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多年后,拿着借来的一把斧头,跑到自己家乡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枝,为自己盖了一座木屋。在没有工业污染大自然怀抱中,他上午耕作,中午在树荫下休息,下午读书。他在瓦尔登湖畔过了两年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该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对习俗批判,语语惊人,字字闪光;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说理透彻,见解独特,十分精辟,给人启迪,耐人寻味。《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真实的生活与记述,让自己获得了新生,生命性价值得以实现。梭罗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自然随笔”的范例。他用生命来写作,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本真,写作于他不是个人的社会性功利。没有心灵的真正自由,不会产生如此力作。

离开初心的努力耕耘,其生命性价值就大打折扣。这从郭沫若的文学生涯中可以看得很明显。他早期的思想和文学高度一致,以至创造出《女神》等伟大的诗篇。他的诗集《女神》的成就最高,因而被称为他的代表作。然而,再看1949年后的诗作,你绝难把他的名字与伟大诗人联系在一起。一旦选择意志优先于本质意志,他的努力耕耘,必远离其初心,所做的一切工作,其生命性价值将大打折扣,本来有的潜能也挖掘不出来了。

有的人,虽然不开心,所做的一切,并不是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但不敢离开,更突破不了社会的樊篱。实现生命性价值,是比较难的事,但郑柏峪做到了。郑柏峪,毕业于一所著名的中学——北京四中;他在锡林郭勒草原插队了13年;他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了18年,曾任处长;1998年,他提前退休,回到曾经插队的草原上开始了志愿环保活动;他曾经目睹了绿洲不到十年就完全变成了沙漠的过程,心急如焚,要以一己之力,把沙漠变回绿洲。52岁的他,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30年前插队的草原做治沙治碱的生态环保志愿者。当桃花源一样的草原绿洲深陷环境恶化的困境时,草原的儿子郑柏峪把自己的后半生再度交给草原。草原的变化让他忧虑,大海一样的查干诺尔湖居然正在干涸。到了2002年,查干诺尔湖的水彻底干涸,白茫茫的盐碱在湖盆中裸露出来。由于原先的植物无法在盐碱地中存活,那里成了死寂的盐碱荒漠。郑柏峪亲眼看到狂风把微小的盐碱粉尘卷到上千米高空,携带着向南方而去。这使他想到:近年来华北平原的沙尘暴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为了固着盐碱粉尘,针对特殊的地质条件,他决定试种吸碱植物——碱蓬。几年后碱蓬成片,形成规模。从那时起,当地再也没有发生过盐碱尘暴。水也来了,湖也出现了。居民居住环境好了,不再受碱尘之苦,生活质量大为提高。郑柏峪不具备专业治沙知识,凭着爱心和良知开始他的治沙之旅,也凭着坚定的意志,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亚洲治沙”的灵魂人物。多年来他经历过艰辛和失败,很多支出都自费解决。可他觉得即使在那些时候,心里也是愉快的。“常有人问我为了什么又苦又赔钱还要干环保,其实我也很想给他们解释清楚,可是对某些人确实是解释不清楚的,我只好简单回答说:‘我高兴。’”历经多年千辛万苦之后,2010年,63岁的他,因为对查干诺尔干涸盐碱湖盆的治理成绩获得《环球人物》杂志“绿色卓越贡献奖”和公益中国2010年度“最佳民间公益人物奖”。

人常常在超越社会性功利后才会有更大的作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最大宝藏是《红楼梦》,这里有最丰富的艺术宝藏,而且有最丰富的思想宝藏、人性宝藏、哲学宝藏。曹雪芹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功绩,正是他完全没有了功利思想和功利目的。世俗的身外之物,不入他的眼,他才能静下心来,进行最伟大的创造。经典的不朽,是生命的不朽。伟人的作品,是由作者生命深处产生的,是作者在生命的深处创造出来的,既是生命的写照,更是生命的结晶,因而,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褪色,反而会因为时间的筛选而更加光辉夺目。

人与人的差别之大、人格的差别之大,大得无法估量,无法言说。有的人,人性单纯,极为纯粹,如宝玉,无心机,无心计,无心术,像“傻子”。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这样的“傻子”。我们更多的人是,看不透,悟不到,拿不起,放不下。曹雪芹是看得最透的,又是最努力的。他是看得透之后的奋斗,不为名利,只为生命成长,只为实现生命性价值。

真正好的东西,需要不忘初心的长期耕耘,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提出“又快又好”和“多快好省”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和无理的。十年磨一剑,许多人看来已实属不易,但真正的好的创新创造,十年未必能成,居斯塔夫·福楼拜,为了他的初心,面壁而坐,笔耕40年,创作出《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伟大著作,他也因此被认为是“自然主义之父”、法国“新小说”派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人的潜能不仅是巨大的,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具有更多的逻辑思维潜质,有的人具有更多的形象思维潜质,有的人具有更多的动觉能力。不管思想家、学者还是其他任何人,只要不忘初心地努力耕耘,就能有所成长。

3.在“故乡”中存在。

人类生命既有个体的一面,又有群体的一面。人从降生下来很长时期不能离开旁人而独立存活,即使长大成人还是活在许多人事关系之中,人不能长期离群索居。人要实现生命性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人具有群体的归属感和故乡的归根感,即人需要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故乡。

在海德格尔看来,“故乡”或“家园”是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故乡最本己和最美好的东西就在于:唯一地成为这种与本源的切近——此外无它。所以,这个故乡也就天生有着对于本源的忠诚。”[20]故乡,生我养我,这里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乡园乡土,有乡音俚语,有属于自己人的庙会、风土人情,这里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有年终岁末祭祀的祖先坟茔墓碑。故乡就是共同体,它是人们的根本、根源,它是每个人不能没有的精神家园。没有故乡,没有共同体,人就成为浮萍。所以我们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中,无论如何,在“齐家”与“治国”之间得加上“亲乡”。爱护故乡,亲近故乡,走进故乡,立于故乡,因为故乡的大地是人的“保护神”。荷尔德林在他的长诗《返乡》中说:“故乡是灵魂的本源和本根。”灵魂必须在这一本源上栖居,就像树木一定要扎根于土地之中一样。树木的枝叶无论怎样摇曳于大气天光之中,其根注定要深藏于静谧幽暗的地层。大地,就是树木的故乡。故乡是人的归属,人的家园记忆与土地紧紧相连,就像树木之于大地一样。“夫物纭纭,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21]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远离故土的人,从土地上(农村)进入繁华都市,其故乡又在哪里?尽管爱默生在其《美的透视》中给故乡下了如下定义:“哪里有知识,哪里有美德,哪里有美好的事物,哪里就是他的家。”但生活在城市里的新老居民,多数人在为找不到故乡而心存焦虑。看不见的城市病(人的原子化存在),正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生命性价值的实现。不管农村如何变,城市如何变,人的本性终究不会变,人们对于地缘共同体和血缘共同体的依恋不会变,在人性本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张力面前,较早觉醒的一部分人,在用行动探索精神共同体的可能性。于是,近年来,社区学习共同体广泛地存在于城市和乡村。学习者在社区学习共同体里找到了故乡之感觉。在这里,人是一切,人就是故乡,亲人在,故乡在。这里的人,是如同父母、兄妹一样给予我们温暖与光明的人,是那些具有美德人格、充满正能量的人——朋友和同学。因共同学习而自然结成的精神共同体,作为应对现代社会精神世界荒芜、人的原子化存在焦虑的替代办法,能让在繁华都市生活的人们找到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