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基本分野:天良、性情和好恶。
人带着各种潜能来到世界上。实现人的潜能是人的天性。生命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中都包含着人的潜能的实现,同是发展潜能,对人影响是不一样的。以奥运金牌为例,同样是一块金牌,获得金牌的过程和获得金牌后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有这么一些金牌得主,没有把获得金牌作为运动的目的,完全是基于对于某项运动的热爱,运动的过程是他的目的,获奖只是副产品,获奖后依然爱他的运动。但也有一些运动员,以走上领奖台和获奖后的高回报为目的,运动项目并非他(她)的热爱,获奖前的训练过程是痛苦的,获奖后即结束本项运动。一个是把实现潜能作为目的,一个是把实现潜能作为手段,以此达到为个人谋利的目的。
根据学习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习分为两大类,一类学习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求物,求利,求名,追求的是术和器,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目的和手段可能是矛盾的,不一致的;还有一类学习,是为了生命成长,是求静,求安,求真,追求生命成长即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学习,目的与手段是一致的。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与手段、目的与过程是一致的。
在工具理性指导下,人的潜能也是能很好地开发的,也是能创作出许多好的文学作品和取得科学上的发明创造的。但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不是在工具理性优于价值理性的人。同样,真正对人类有价值的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生长于创作者的无意识心理之中的,是由人的本质意志决定的。此类文学为数不多,是人类文学库藏中稀有的瑰宝。曹雪芹的《红楼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沈从文的《边城》当之无愧。因为他们的写作,是本心的透露、真情的流露,实现的是生命性价值。
人具有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工具性价值的能力,更有实现生命性价值、本质意志和“心性”的可能。身心健康通达之时,是工具手段居于从属地位,而生命本性“良知”居于主导地位。反之,人会出现恶劣行为,做出不道德的事。德性良知等与生俱来,为何道德稀缺或堕落日盛?因为人类的大脑发达聪明,日益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来人的动物性本能的减损,为生命性价值的实现留出了空白活动地带,生命成长的可能性更大了,但是,人类常常“搁置”和浪费这种可能性。
人类社会与时俱进,更多的是基于选择意志的“理智”,更多的是工具性价值的体现。章太炎在《俱分进化论》中说,世间乐在进,苦亦在进;善在进,恶亦在进。人的工具性价值与生命性价值同时存在和发展,但两者会显现出此消彼长的势态。人用于发展“理智”,取得自然资源和社会地位等工具性价值上花去的时间和精力愈多,那么,用于向内用力、增进灵魂高度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分辨人的行为是否实现了生命性价值,也不能简单地把“绩效”“效用”作为判断工具性价值的标准,因为许多行为是以实现生命性价值为目标的,但它会产生社会性功利的效果。这一效果是它的副产品。我们以为,实现生命性价值的行为有其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一是不违背天良,二是不违背人的性情(人的禀性和气质),三是不违背人的好恶(对事物爱憎的情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行为,违背了与天道合一的“本己本质”和个人的本真的性情以及对事物的爱憎情感,尽管有好的动机或好的绩效,并不是实现生命性价值,而只是工具性价值的体现。
2.有限与无限。
生命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不是并列平行的两条线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井口与井里的水的关系。工具性价值是大小不一的井口,是可以由他人或社会目测的或丈量的。井口可以大,也可以很美观,但井口的大是有限的。生命性价值是井里的水,可以很浅,也可以很深。
生命性价值不是工具性价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人的工具性价值是生存哲学,急功近利是其特征;人的生命性价值是存在哲学,宁静致远是其特征。工具性价值是有限的,对应的“身”的问题,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工具性价值,只是大小不同;个人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联系在一起,是无限的。人的心性和生命性价值是宇宙生命本原的大透露。人身有限,而心体无限。宋代儒家学者邵康节说“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明代儒家学者湛甘泉说“心也者,包乎天地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意思是“身在心中”。心与宇宙生命同义。《论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人是宇宙生命的唯一承载者,“上达”就是上达宇宙生命本原。工具性价值体现的是人对外的理性逐求,生命性价值体现的是人对内的天性明见,生命性价值实现的是自觉自在状态,达到这一状态,是需要努力尽心的,也并不排斥创造欲、事业欲的满足。人当达到自我实现峰值的时候,其对人类和这个世界的贡献往往也达到峰值。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生命性价值的。(www.xing528.com)
3.不同评价主体。
人的工具性价值标准是社会性的,其内容无非是名、权、利等外在东西,评价的主体是他人,是社会权力框架,与世俗的色与相相连。贾宝玉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毫无价值,不走上“致仕”之路,“迂想痴情”,必须“浪子回头”。人的生命性价值的标准,是个人的,是千差万别的,评价的主体是“己”。贾宝玉选择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他拒绝把自己只有一回的生命交付给世俗社会,拒绝让自己的身体、语言、行为、灵魂进入社会评价体系。对于活着时什么才有意义,什么才叫“好”,他只交给自己来评判或让女儿国的少女们来评判。贾宝玉选择了一种生命自然状态,一种至真、至柔、至纯、至朴的状态,追求诗意地栖居的境界,选择一条保持少年时的本真本然、拒绝社会名利场的心性澄明之路,按其生命的本真本然与天地万物相容相契。
人的工具性价值用成功程度来衡量(成功本身不是人的目的),人的生命性价值用幸福感来表现(幸福是人的目的)。
4.实现的环境不同,对人类世界发展的影响不一样。
工具性价值在社会中更能实现,通常市场经济越发达的社会,实现工具性价值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运动,对人类也许是一场不可遏制的灾难,导致强者更强,富者更富,大者更大,弱者更弱,贫富差距更大。市场经济为我国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人的最重要的素养——人文和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并没有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而提高。
生命性价值更适合在共同体中实现,共同体是一种范式(社会是一个标准),纯而又纯的共同体是不存在的,共同体中有社会,社会中有共同体。大城市里很难找到共同体。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为部分人生命性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也因为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让许多的人不能实现其生命性价值。
生命性价值的实现,对人类世界是积极正向的影响,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使人类的生命世界更精彩,因为个体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是一致的。但是工具性价值的过度实现,对人类世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作用。做了15年赔本生意的台湾诚品书店老板吴清友[13]说:“过度精明地取得利益是一种掠夺。商业认为你的KPI好,经营效益好,从人文观点来说,实质是在衍生成强弱贫富。”生命性价值观让人的心性得到澄明,人类世界变得更加清明。工具性价值观会导致心性被蒙蔽,世界进入混浊和竞争状态。前一个是人性的回归,后一个是远离人的本真本原,离“诗意地栖居”的人类美好境界越走越远。
人的工具性价值随文明发展、生产力发展而提高,人的生命性价值却随着文化衰落而减弱。
长期的研究表明,活跃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居民,“成功人士”并不多,而生活在底层的广大普通民众,更愿意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他们在这里,生命得以成长,生活更幸福,家庭也更和美。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发现并惊叹于草根之“美”和平民之乐。刘再复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对于价值理性的张扬极其深刻,他发现了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致命伤害,如果他发现小康社会背景下,最普通的民众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成长路径,他一定会惊喜不已。在我们看来,所谓“社会不成功者”(许多知识分子、许多职场正直人士)和永远也“长不大”的难改天真状态的平民(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目不识丁),因为更能实现其生命性价值,而对人类世界发展产生更多的正面影响。当然,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不成功者”群体中,也有文野之分、俗雅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