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的第一要义:实现生命的性价值

人生的第一要义:实现生命的性价值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活出味道来,活出诗意来,我们称之为人的生命性价值的实现。人的心性澄明,是生命个体的内在需要,心性澄明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生命性价值的过程。生命性价值,即生命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人的潜知潜能的可能性上。

人生的第一要义:实现生命的性价值

人的生命性价值,是由人的本质意志决定的,通过过程与目的相统一的向内用力,以获得生命内在心性的完善、潜能的实现和归属感的提升,从而使人具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味道”。

人的生命性价值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保持心灵的自由和心性的澄明与自觉;潜能的实现;生命安全感与归属感的享有。当这三个方面都能较好地得到实现,人便有了良好的生命性价值。人活出味道来,活出诗意来,我们称之为人的生命性价值的实现。不同的人,因为学习力和现实条件的不同,生命性价值实现的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人的心性(本原知识)是宇宙间一种形而上的真实存在,它是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是至尊至贵的人性的构成要素,是人具有活力的生命基质。人的心性澄明,是生命个体的内在需要,心性澄明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生命性价值的过程。人在理性(基于选择意志的适应社会所形成的意志和观念)之外,具有生命的本原、情绪的冲动和心灵的直觉。这一点,康德认识论哲学李泽厚的唯物主义哲学是不同的,他认为,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对付外部世界的“理性工具”,是“适应”而不是创造。为此,以狄尔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家提出了严正的批评。“理智之网”已经使“人的血管里的鲜血被稀释了”,只剩下了“纯粹理性的汁液”,它不能把握人类丰富、鲜活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人带着无量的潜能来到这个世界,发现并实现人的潜能是实现人的生命性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命性价值,即生命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人的潜知潜能的可能性上。实现个人的潜在的一切,对人来说是有意义,也是最愉快的事。其前提是发现自己的潜能到底在哪里,然后是尽力地实现这些潜能,只有当自己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实现,我们才算是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是伟大与高明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本来就有的伟大与高明。人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觉地尽力去生活”,将这种伟大发挥出来,把这种高明表现出来。因为,这种伟大与高明都是潜在的,不会自然而然地伟大与高明,而是“能够伟大”和“能够高明”,“如果你不去努力做,不去发挥扩充,谁也无可奈何:不过是你自己把自己的可能性落到小处,你湮没自己罢了。”(梁漱溟语)

第三,享有安全感与归属感,是实现人的生命性价值的要义之一。生命成长离不开志同道合的他者的存在,哲学家伊壁鸠鲁揭示快乐的三要素,第一就是“朋友”(还有自由和思想)。当然,这里的朋友,不是利益结盟的对象,而是心灵相契的挚友。

人生的意味最忌的是浅薄,一个活出真我的人生是“有味”的诗意人生。生命是诗意的源泉,一个人实现了生命性价值,就是诗意的人生。一个诗意的人生,是有生命尊严和生命活力、自由精神和创造激情的,它与学历、资历、财富、权位无关。当负载诗意人生的生命主体变得势利心十足、奴性十足、功利心十足时,这样的人生将失去心性的光辉而黯淡。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冥冥天道与人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不应该把就业、职业、技术抬到不应有的高度,轻视人文,忽视天道,缺乏信仰。器,即工具,其原意是用来盛放物品的容器。笔者从两个层面上发展了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一是我们认为君子的本质是人,不是工具。孔子的“君子不器”的器,是与“道”相对的概念,是术,是技。当时,他只是反对所谓“有用的”技能性的东西,形而下的“器”,他认识到,器尽管有用,但不足取,君子不要做那些具体的小的事情,有比“器”更重要的东西,是形而上的道。但他还没有意识到人会成为名、权、利的工具。我们的主张是,人不应当作为工具来生存,来活着。从生存生命的状态上说,人不能成为工具。要按人的本性所蕴含的可能性去发展,实现人的生命性价值,而不能成为社会工具或个人博取名利的工具,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的工具性价值的层面上。二是我们认为,不仅君子不器,每个人都可以“成己达人”,每一个人如果实现“人之为人”,就不会成为工具。在我们看来,生活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草根平民,比地位、名望高的人更能成为人而不成为工具。(www.xing528.com)

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有吃喝玩乐的需求,正常地满足这些需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一面,那么,我们过的只不过是高级动物的生活。人,是可以跳出这一面的,跳出物质的牵制,跳出财富、功名、权力、色欲的限制,尽管很难,社会为阻止人们跳出这些牵制和限制,布满了陷阱和障碍,但是,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就必须努力克服“本能”中的“恶”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习气”,澄明心性,努力实现其生命性价值。

我们清楚地看到,现代化加快人的工具性。现代的器,已高度发达了,人们努力地制造“器”,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结果人成为机器。一切都往自动化方向发展,万能的机械人,正有取代人的劳动之势。人被机器代替了,看起来好像解放出来了。但当人离不开机器时,人就被机器奴役了。现在没有电不能生活,没有电脑不能工作,没有手机人将六神无主。现代人,凡是能被机器代替的事,人们都不屑去做,凡是能用电脑、网络去做的,年轻人不会自己去做。由机器解放出来时间,再去与机器对话,沉迷网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人的身体变差了。因为机械而节约出来时间,却被机械所绑架,人成为工具。

孔子一生践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奋斗哲学,要通过“为官”帮助贵族治国安邦。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命性价值的实现,在他看来,强兵、富国、文明建设都只是手段,人的幸福和人的生命性价值的实现才是目的。

孔子说,平时你们老说,你们有才能,别人没发现,假如真的有人看中了你们,请你们做官,你们打算干点什么呢?子路第一个发言,他脱口就说,我志在治理大国,而且最好是夹处于大国之间,既有强兵压境,又有饥荒困扰,三年之内,教民习战,使他们勇敢,知道怎么对付敌人。孔子嘲笑他。接着问冉有,冉有说,我只配治理小国,三年之内,使老百姓丰衣足食,但礼乐之事,我不行,还得另请高明。然后问公西赤,公西赤年龄最小,说话更谦虚。他说,我可不敢说自己能干什么,只敢说自己想学什么。我想把礼乐学好,将来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同的场合,穿戴整齐,当个地位较低的小司仪。

孔子在问了子路、冉有、公西赤三人打算后问正在弹琴的曾晳。曾晳在旁边伴奏,轮到问他,“铿”的一声停下来,把琴一推,站起来回答说,我和前面几位的高见都不一样,我想的是,暮春时节,春暖花开,换上单衣,约上二十岁的小伙子五六个,十几岁的孩子六七个,十几人一块儿,到城南的沂水中洗澡,洗完澡,再到河边的舞雩台上吹风,在和煦的春风中唱歌,兴尽而归。孔子说,他最欣赏曾晳的想法。(《论语·先进》)

孔子强调人各有志,强兵、富国的硬道理要讲,精神文明的软道理也需要,但前三位讲的治国安邦,最后都应该落实到人的幸福上来,落实到人的潜能发展和心性的澄明上来,即落实到人的生命性价值上来。真实的孔子,是伟大的和可爱的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永怀高远理想,永远脚踏实地追寻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可亲可爱之处在于,他是充满矛盾的真实的人,他很苦闷,他是在与自身的内在矛盾冲突与调适中成长发展的。孔子最欣赏曾晳,表明他的内心深处,对人的生命性价值认识得很清楚,也是他的人生终极目标,但是他不能完全做到,于是他“累累若丧家之狗”。

爱因斯坦活出了真正的生命性价值。他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为全人类造福的信念,把全部的智慧用在探索未知世界的秘密,他的成就让整个世界为之倾倒。然而他却把自己看作大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看成了“一星半点的尘埃”。他到处逃避崇拜,像逃避瘟疫。他感恩社会,说他不为某个集团献身,他是属于全人类的。社会上的一切贫穷与屈辱,都无穷地折磨着他的灵魂,面对旧中国衣食无着的百姓,他泪流满面。他甚至上台拉着小提琴为贫穷的人们募捐救济款,从他的身上明明看到的是孩子般的天真、纯朴、憨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