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顾共同体生活的温暖与意义

回顾共同体生活的温暖与意义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雪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无疑就是共同体,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共同体生活。我们从中看到的就是诗意浓郁的共同体生活。我们这里回顾的共同体生活是温暖的、温情的、温馨的,它是相对于由理性结盟的完全功利化的现代社会的聪明算计、急功近利、真情缺失而言的。

回顾共同体生活的温暖与意义

中国人自古以来,故乡的概念深埋心底。中国人所讲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共同体生活的记忆,“有根,有历史,有意义,有归属,有稳定的预期,有人生目标,终老之后可魂归故里”那样,“包含着对于运行秩序、社会关系、情感表达、行为习惯等有着共同体认的一个价值共通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就来自于从故乡出发,到回归故乡的旅行”。(贺雪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无疑就是共同体,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共同体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www.xing528.com)

诗中写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气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我们从中看到的就是诗意浓郁的共同体生活。正如鲁枢元先生所说,应该承认陶渊明田园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当属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正常境况,“中华文明五千年”,实际上就是“农业文明五千年”,陶渊明田园诗的情调,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文明的精神风范。

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意境与陶渊明的“桃花源”别无二致,沈从文所记述的他早年的游历过的乡村,他深刻感受到“耳目所及都若有神迹存乎其面”,有“生命的单纯与庄严”,是20世纪的共同体。“若跟随引水道曲折走去,可见到长年活鲜鲜的潺湲流水中,有无数小鱼小虾,随流追逐,悠然自得,各尽其性命之理。水流处多生长一簇簇野生慈姑,三箭形叶片虽比田中培育的较小,开的小白花却很有生气。花朵如水仙,白瓣黄蕊连缀成一小串,抽薹从中心挺起。路旁尚有一丛丛刺蓟属野草,开放出翠蓝色小花,比毋忘我草颜色形体尚清雅脱俗,使人眼目明爽,如对无云碧空,花谢后还结成无数小小刺球果子,便于借重野兽和家犬携带繁殖到另一处……在那两面铺满彩色绚丽花朵细小的田塍上,且随时可看到成对成双躯体异常清洁的鹡鸰,羽毛黑白分明,见人时微带惊诧,一面飞起下面摇颠着小小长尾,在豆麦田中一起一伏,充满了生命自得的快乐。还有那个顶戴大绒冠的戴胜鸟,已过了蹲扰人家茅屋顶上呼朋唤侣的求爱期,披负一身杂毛,睁着一对小眼睛骨碌碌的对人痴看,直到人来近身时,方匆促展翅飞去。本地秧田照习惯不作他用,除三月时种秧,此外长年都浸在一片浅水里。另外几方小田种上慈姑莲藕的,也常是一片水。不问晴雨田中照例有两三只缩肩秃尾白鹭鸶,神情清癯而寂寞,在泥沼中有所等待,有所寻觅。又有种鸥形水鸟,在水田中走动时,肩背羽毛全是一片美丽桃灰色,光滑而带丝绸光泽,有时数百成群在明朗阳光中翻飞游戏,因翅翼下各有一片白,便如一阵光明的星点,在蓝空下动荡。小村子有一道长流水穿过,水面人家土墙边,都用带刺木香花作篱笆,带雨含露成簇成串香味郁馥的小白花,常低垂到人头上,得用手撩拨,方能通过。树下小河沟中,常有小孩子捉鳅拾蚌,或精赤身子相互浇水取乐。村子中老妇人坐在满是土蜂窠的向阳土墙边取暖,屋角隅听到有人用大石杵缓缓的捣米声。将这些景物人事相对照,恰成一稀奇动人景象。……在瘦小而脆弱的本端,开放一朵朵翠蓝色小花,花头略略向下低垂,张着小嘴如铃兰样子,风姿娟秀而明媚,在阳光下如同向小蜂小虫微笑招手,‘来吻我,这里有蜜!’”

北京的四合院,又何尝不是地缘共同体呢?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写道:“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心眼儿是顶好的,家家都是朋友。今天我们家的家长不在家,小朋友在你们家借住一宿?没问题!明天你们家缺了点盐,管他们家借点做菜?您甭犹豫!一个院子里的人像一家里的人,一个家庭又少不了院子里的人,来来往往,还真就攀上了点亲戚。八姑、七婶儿叫的,真是亲切。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起生活的人少不了磕磕碰碰,可就怪了,从来只有自己家里吵架,让邻居们劝的,就没有过两家因为什么事翻过脸。好像把琐事放到院子里,就发现了它们的鸡毛蒜皮,人们就学会了礼让,容忍。……这样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印记,整整10年,伴随着我长大的院落,如今也将要不复存在。人事已非,难道还能找回当年的感觉么?我只希望,在困倦的时候,永远能在心中找到童年的小院,温习旧时的温馨,捕捉儿时的快乐,思考往日的情谊,忘我地纵情怀念,我的,四合院生活……”

高小良先生说:“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国强民富,百姓生活改善,虽然家早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但我仍然怀念四合院里的生活,怀念那亲如一家的邻里亲情。忘不掉在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全家围坐在火炉旁,取暖、聊天、讲故事的平凡生活。有时在火炉上烤几块又香又甜的红薯,或者放一把花生、瓜子,边吃边聊,感到其乐融融和无比温馨幸福。在日益变化的北京城中,如今你已很难找到煤铺,像搪炉子、装风斗这样的往事早已成为历史,只能在梦中重现。但不知为什么,每当回想起四合院中的往事,总觉得心里暖融融、甜丝丝的。”[7]

完整意义的、纯而又纯的共同体是没有的。共同体中有社会,社会中有共同体,滕尼斯高明之处,在于他留有余地,认为真实社会形态是介于共同体与社会的中间状态。我们这里回顾的共同体生活是温暖的、温情的、温馨的,它是相对于由理性结盟的完全功利化的现代社会的聪明算计、急功近利、真情缺失而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