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

城市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组数字见证了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近18%上升到2014年的近55%;城市人口从1.7亿人增至7.5亿人;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3个。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今天的中国,面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城市病: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等已经显现,由此而来的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已让人对饮水、食品产生恐惧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让人的幸福感大打折扣,这是看不见的城市病。

城市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病显而易见。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组数字见证了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近18%上升到2014年的近55%;城市人口从1.7亿人增至7.5亿人;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3个。每年城镇新增人口210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城镇化率从30%到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超过50%就意味着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今天的中国,面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城市病: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等已经显现,由此而来的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已让人对饮水、食品产生恐惧感。

随着社会急剧变革,传统的伦理温情都被大大消解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基于利益的调节。整个社会的生存基础,面临着传统文化已经缺失、新的文化理念没有树立起来的问题。我们面临一种价值的缺失,现代化的紧迫感、物的挤压,导致人的虚无感,我们很难再回到心灵的家。

一味地追求秩序,反倒造成了个人自由的消解与社会自身的危机,现代社会中的选择意志、社会分工和高度理性化,在推动社会秩序形成之时,也隐藏着一股可怕的秩序破坏力。卢梭认为“自然让人曾经是多么幸福而善良,而社会却使人变得那么堕落而悲惨”[2],人类的存在是群体性的,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与“他者”没有接触、对话和相互关注的环境之中。他者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发现自己和审视自己。个人对家庭与集体的归属感植根于儿时的他和家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之中。绝对的个体的自我充实、自律和自制是做不到的,个体需要在一个群体中成长成熟,完全失去与群体的联系,人们会变得孤独而无助。从人的群体性特征出发,集体中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承认和赏识。这种相互承认和赏识使个体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同时使个体产生自我发展与人性完善的动机,从而发展个体的独立性。个体与集体或他者总是处于一种补充的关系之中,个体离不开群体,群体由个体结成。社会安全感和群体归属感,是人的幸福感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取决于内心世界、外部环境以及内部与外部的关系。(www.xing528.com)

城市的居民区,离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相去甚远,居民小区越高档,居民的陌生程度越高,生活在同一单元的邻居,十年八年也互不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让人的幸福感大打折扣,这是看不见的城市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