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建社区:重返原点的三个步骤

重建社区:重返原点的三个步骤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中,原有的熟人社会及其交流系统土崩瓦解,城市日益扩容,三级政府四级管理框架未变,却徒留下物理意义的社区。此外,这些小区域组织在松散的地理和文化个体中互存,成为大国建立稳固势力的障碍。故此,它们最终必然融入更大的社会体系即国家。

重建社区:重返原点的三个步骤

古代有“一丘成社”之说,指因自然环境形成的家园即社区。“社”具体即指这个地方祭祀祖宗的所在。先秦时期,老百姓就开始立大众性的“里社”。它代表着一个地方,是“国”与“家”之间的天然纽带。在当今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中,原有的熟人社会及其交流系统土崩瓦解,城市日益扩容,三级政府四级管理框架未变,却徒留下物理意义的社区。真正的社区何在?成了一个不容我等回避的历史拷问。

汉语的“国家”这个词,是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的。当代有学者将“国”称之为大共同体,将“家”称之为小共同体。马克思并不认为国家是共同体,因为是统治者在代表国家;而在滕尼斯眼中,国家与共同体似乎是矛盾的概念。“国”属于是政治的、领土的性质,“家”属于血缘的、亲情的性质,两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或谓之过渡地带(居民自治单位),它就是家乡,就是家园,也就是那个你生于斯、长于斯、举目能及的社区之所在。

在小国寡民时代,家乡、家园与国家其实是难以区分的。古希腊的城邦就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城邦是由一个城市控制的区域,通常拥有主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全体公民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生活目的,因而城邦是一个共同体。它是“不同的人”的合作与共享关系,因而是共同体的完满形式。欧洲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城邦时期——古希腊的城邦和文艺复兴时意大利的城邦,现时欧洲的文明都发源自这些时期。然而,这些文明的城邦通常只存活很短时间,因为它们的土地和实力都不足以抵抗周围的外敌。此外,这些小区域组织在松散的地理文化个体中互存,成为大国建立稳固势力的障碍。故此,它们最终必然融入更大的社会体系即国家。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直至秦统一,大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中国早期的国家是宗法制小国,当时人说的“国家”本来叫“邦家”,邦改国,是避汉高祖刘邦的讳。《论语·泰伯》有“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百里是方圆百里之地,秦汉之前的小国一般只有这么大。过去是小国大家(因血亲、姻亲关系结成的家族、氏族),现在则正相反。

国家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4万年前所有的人还生活在族群中,直至公元前37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才出现了国家。而普天之下莫非“国”土,还是晚近发生的事情,公元1500年,被用边界线划分成由官吏和法律治理的国家所占的土地还不到全世界土地的20%,今天国家则统治着世界上除南极以外的所有地区。

在帝制时代,一国之内的皇权具有不可遏制的控制欲,将皇权结构无限蜂巢式复制的结果,使得自发生长、文化与价值多元的乡村、社区难以存续,它仅仅被视为消解国家主义基础的组织资源或对冲性的力量,而事实上它也可以是善政的一种补充。人们似乎容易健忘,历史上的国家或因政权更迭、战争胜负变化不定,唯故乡才是不变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常有对“游子”“乡愁”的苦吟,但故乡只有情感上的意义,却没有价值理性上的意义。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视为读书人之道统。为什么不是“修身齐家‘亲乡’治国平天下”呢?为什么不是“穷则独善其身,‘通者守望相助’,达则兼济天下”呢?那个“亲乡”、那个“通者守望相助”的中间层次一旦被抽去了,个人或家犹如孤独的原子要直接与国或天下这个大词对接,缺失联系的纽带,尤其在秦汉以降更显得空洞无力。要知道家乡是国与家之间的纽带,这纽带才是维系生命生态的根本,是与大自然一样天长地久的。

空间作为人类现实生活的基本元素,自古有之。对于原住民而言,土地是自给自足的,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原住民朴素天真地把土地当作天赐的共同财产。在交通不便的情形下,人们对于空间的想象和认知,莫不囿于足下的土地这一天然给定的范围之内。于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隔山不同音、隔水不同韵。这个本真的空间、自然的空间,就是衍生出当地特定文化的空间。这个时候,人意识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尚无主宰大自然的野心。这个时候,“法自然”成为人最高的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而这一自然形态,为社会化的世俗所遏制。是故诗人陶渊明自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植物链与动物链是如此精妙,各类生命体的自身发展与互利共生并行不悖。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空间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有机生命体,而人为的空间难免是单调的可复制的,因而是扼杀个性的。专制集权时期蜂巢式复制等级空间,治理空间与后消费时代标本式复制时尚空间、财富空间的成本是最昂贵的,即一个个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多元的社区天然空间的消失。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看,是放弃了温情的、舒适的天然人伦空间,而代之以坚硬的、冰冷的权力金钱空间。

中国古人大多习惯于儒家的“差序格局”,重亲疏,别远近,是一种重现实、重人情的爱。除了爱家人之外,就是爱乡亲,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与《圣经旧约》训谕“爱你的邻居”,可说是不谋而合。因为无论中西,公共生活与地缘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无须说爱家爱乡当应论爱国家爱所有人的高调伦理,儒家是颇有保留的。在这里,让我们来读一读被誉为20世纪末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一段话:“如果我们在自己所属的自然社区:国家、地区、城市、村庄、邻里都无法共同生活,又怎能学会在‘地球村’共同生活呢?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是否能参加社区生活,这是民主的中心问题。”[39]在这里,该报告所指的公共生活的空间,为什么是社区而非职场或学校?在当今高度功利化的社会,职场人是组织的资源、是实现组织利益的工具。职场空间固然可以成为你实现事业欲望的舞台,但它绝不为你的善恶、性情、良知所制约,相反往往需要你付出天性屈从的代价。今日学校的全部吸引力,不再是其为人的生命成长服务的功能,而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竞争性的等级符码意义,你可能因此而出人头地,但在学校这个空间,你自身就是获取名利的工具。《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书所指向的重建社区,重建社区共同生活空间,就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建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园。与其说这是一个目标,毋宁说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它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学习去实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论语·里仁》)“里仁”就是“处仁”。里,本来是古代的面积单位,古代计里画方,安置居民,很有传统,里是居民组织的基本单位。里的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没有定规,但一般比较小,现在有的小地名,仍以里为名。上海有的里弄即居民社区仍称为××里(如平安里、均益里等)。“择”,古书引用或作“宅”。这句话的意思是:邻居重要(得仁),学习相随(得智)。这句话恐怕是最早见于史籍的关于社区学习共同体意义的议论了。

社区共同学习是一种原始生活意义的共同学习,是实现生命成长和守望相助关系的共同学习。社区共同学习是基于地缘加“亲缘”(远亲不如近邻)的、基于人的天性的共同学习,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外加的某个目标,不是比试高低或炫耀于人,共同学习的过程就是目的。民间的草根式成长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春风吹又生”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重建社区公共生活空间的内生力来自于人的天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选择了社区这个人们可以共同学习和诗意栖居的地方。(www.xing528.com)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发现,80.9%的人感觉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40.6%的人不熟悉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邻居。[40]如何重建社区,不仅仅需要养护与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而且需要重建城市结构,重建居民的空闲时间结构。

人是由血肉和骨格搭造的,是什么样的人却可能由石头决定。“因为正是在房屋、街道和城市的石头中,在这一集合的自身中间,我们所有人才扮演着一个角色,并且通过它(不管愿意与否)表现我们自己,安家立业和得以发展。它承受了大部分关于它的概念和感受乃至来自它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各种感觉。”[41]朗格让眼里的石头会说话、会表达。在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追求容积率与得房率的城市公寓,让公共交流空间几无存身之地,城市中心广场大而无当,真正适宜人际交流的硬件设施,如传统茶馆,已难觅踪影,人们对于如何重建具有精神空间的、可以交流的社区一筹莫展。用什么可以取代人们一起做饭、晾衣、取水、喝茶、闲聊的空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筑居,而是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意味着生命成长需要共同学习、交流知识、分享心得、相长友爱;诗意地栖居意味着生命成长需要一方滋养心性的“生态位”,一种守望相助的归属感。“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有城墙和障碍的世界里,那么,教育人们同他人交往和助人为乐又有何益处?如果人们既没有会面的地方,又没有从各方面体现诗的本能的手段,那么,教他们通过戏剧、唱歌、绘画和运动来向他们自己及别人表达和显露自己的益处又在哪里呢?因此,不可理解的是,教育者将发现他们在追求新的教育形式(引者注:指终身教育)时是孤立的。除非一开始他们就同所有在建设城市和房屋中负有责任的人,这就是说,同政治和管理的权威们、城市规划人、建筑师、建筑工人等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生气勃勃的联盟。否则,他们就没有成功的机会。”[42]如果我们还在就教育论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终身教育工作者,真正的终身教育与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如影随形。朗格让的忠告并未过时。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都可以被理解为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而真正的人的共同体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生活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共同学习结成的精神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正是精神共同体与地缘共同体的结合。

至此,我们得以正本清源:本真的社区是指社区居民心灵生活相互关系的“生态位”,并非指单纯的行政区划或有着物理边界的小区空间。

本真的学习是指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生命状态的积极变化,并非指单纯地接受知识技能或被视作社会化的获取名利的工具。

本真的共同体是基于本质意志的成员间直接的相互肯定,并非指单纯的利益结盟。社区“生态位”的优化,有赖于社区居民的共同学习行为,而社区居民的共同学习行为有赖于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反之,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将促进社区居民的共同学习行为,而社区居民的共同学习行为将促进社区“生态位”的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