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纳入公共服务政策,保障居民学习权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终身教育工作的领导,将终身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扶持鼓励措施,促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开展终身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培育民间学习共同体。”《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这里把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并列提出,并突出学习共同体“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省市区相关文件应该充分体现《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关于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认识到没有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城乡,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单向供给思维,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许多人的思想里,教育就是办学或办班,学习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办班遇到困难就把希望建立在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上,认为只要网上的学习课程足够多,就能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目标。实际上,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和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特征,基于城乡居民的共同兴趣和共同需要的团队学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更符合成人学习规律,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杭州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十多年来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成人教育的内容很重要,与内容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成人的学习方式,以什么方式学习和与哪些人一起学习,对提升成人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海南省、合肥市等地所出台的关于社区教育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
“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和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加强对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引导支持,分类研究制定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标准。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让居民在新型的、互动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团队成员的共同智慧、学习方法,展示各自学习能力,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6]
2.构建部门协作机制。
市级层面,可借力市级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委员会,将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作为民生工程纳入议事日程,统筹资源,制定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的相关规划,明确工作方向与任务目标,出台相关的工作指导意见,推动全市范围的培育工作。
各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在区级层面统筹整合各部门资源,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提供支持。打破不同部门教育培训的壁垒,将教育、文化、科技、民政等各部门和单位的相关教育培训、计划、课程、师资、网络、队伍等,进行整合,统筹安排,形成合力。不仅能为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提供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在阶段性教育培训结束之后,这些培训班很可能成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产生的重要来源,不仅可以实现持续学习,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单位的教育设施等“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现有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可以在社区学习共同体成长中发挥作用。利用现有资源,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推进各种平台建设,如核心成员的交流平台、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同类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平台等等。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成长生态,更好地养护社区学习共同体,使其自由成长。
由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乡镇成校)、社区(村)市民(村民)学校组成的四级网络,是一个纵向的“阶梯式”管理体系,社区学习共同体则是洒在这个“梯田式”管理体系里的各式各样的“种子”。四级网络可以突破传统的以授课、讲座、培训为主的传统办学方式,工作重心改为为关注每个成员个性需要、兴趣爱好和生命成长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提供服务与支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并且,借助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服务,与社区、街道等部门更好地协调互动。与此同时,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还能够为四级网络提供各种人才资源,包括师资、社区教育的宣传员、志愿者等等;通过不断改善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学习体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教育;在居民的持续参与中,有效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率、知晓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自治具有重要作用。
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可以在核心成员队伍的培养上发挥作用。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从“成核”开始的。以雨滴或雪片比喻,水分子必须有一个可以结合的核心,其重量到达一定程度足以形成雨滴降落,才能扩大成为一个水滴。大而言之,太阳系,也是因为有了太阳作为核心,行星才能构成一个太阳星系。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一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也从“成核”开始。
词典对“权威”的解释是:“令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正是一些用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树立起来的有强大凝聚力的人,他(她)们没有权力,而有威望。权力是体制的产物,一个人的权力来自他在制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而威望则来自他的人格力量。威望在有威望者的身上,权威则在权力者所占的位置上。威望者凝聚人心,敬畏传统,促进实践传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共同体生活秩序的建立,权力者常常是瓦解传统的先锋。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自己长出来的。在自己长出来的时候,它的核心成员也随之长了出来。因为核心成员不是一种行政职务,不是由上级任命的,是由自己的品行能力和影响力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核心成员队伍,如果经过一定的培训,其行动能力会得到提高。而针对核心成员的培训工作,可以由政府组织或由民间社会组织来承担,也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委托民间社会组织培训。瑞典的学习圈,因为它们一般分别隶属于相应的协会、党派等社会团体,所以核心成员的培训一般也由对应的社会团体来负责。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有政府主办的四级办学网络,核心成员的培训工作,在民间社会力量还不足以承担这项工作之前,可以由四级办学机构来承担。
核心成员本性是自带的,但通过培训,可以提升其行动力。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解。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性价值与成长机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长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2)对核心成员地位与作用的理解。既不是领导者,也不是负责人,如何正确定位,如何发挥特殊作用。(www.xing528.com)
(3)提高活用资源能力。如何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如何调动和充分发挥其他成员的力量,挖掘成员拥有的资源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服务。
(4)提高协调组织能力。如何有效地组织各项学习活动;怎样面对矛盾,处理冲突;如何激励其他成员,提高成员学习积极性。
(5)提高交流沟通能力。怎样与其他成员沟通;怎样与社区沟通;怎样与其他社区学习共同体合作,提高交流沟通的有效性。
(6)提高评价调适能力。能运用有效评价的方法,评估每次学习活动的质量,判断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阶段,采取有效办法,调整学习内容、活动节奏等。
街镇层面可以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区服务内容,纳入社区工作服务体系。坚持“找种子,善引领,重服务,不干涉”的原则。即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发现能够成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的“种子”,开展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培育,帮助其更好地凝聚有共同兴趣、共同需要的人参与到学习中来,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助学者、展示交流平台等资源和条件;编制街镇市民学习地图,即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员、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学习项目或者内容、联系人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备案;统筹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包括辖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业等,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社区(指居委会)层面可以协调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正确引导居民的学习活动,尽可能避免“扰民”事件的发生。公布学习信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社区学习共同体成果展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的服务管理职能,吸引社会机构参与和社会资源加入,共同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对社区治理、和谐社区建设也会产生反哺功能。
政府和教育机构建好“湿地”、给予“阳光”、提供“雨露”后,静待花开,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种子自会破土而出、发芽成长,小鸟欢快入林的别样的亮丽风景自然出现。
3.构建经费助力机制。
养护和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政府在经费资助方面不是无所作为的。以瑞典学习圈为典型代表的经费资助机制可以为我们提供政策参考。瑞典学习圈是瑞典大众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到今天已走过一百年的历程。一种全国性的民间自发的教育现象能存在发展一百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一百年中,情况不断变化,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也随之变化,但始终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习圈是一种成人团队学习方式,因为具有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学员之间平等自由表达等特点,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其参与度很高。瑞典总人口900多万,时至今日,平均每年参加学习圈和民众高中的人次仍然有近300万。由于许多人每年可以参加数个不同的学习圈,因此实际参与者大概在每年80万人左右。学习圈促进了瑞典的民主、民生、民富的进程。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和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得到民众的支持的。这种事情没有在瑞典发生,民众没有被法西斯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控制,学习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学习圈对瑞典民主的进步、民众素质的提升、社会事业的发展发生巨大作用,政府才长期高度重视,因为,政府懂得:“与其让民众手里握着枪杆,不如让民众手里捧着书本。”[7]100多年前,瑞典学习圈的先驱者们很清楚,参加一个学习圈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的主题讨论。例如,奥斯卡·奥尔森,瑞典学习圈的鼻祖,写道:“学习圈并不是学习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学习圈的意义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不断探索和质疑的精神与氛围。”经常参加各类学习圈才有可能增强社会资本。研究表明,在瑞典非政府组织中,参加10个以上学习圈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活跃,他们对社会更有信心。在瑞典,很多人已经参加了10个以上学习圈。很大一部分瑞典人是学习圈的常客,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学习圈成瘾者。
“将国家资助的学习活动延长到传统学校教育年龄之后,将促进真正的教育平等的实现。”[8]没有高度发达的非正规成人教育社会,不是教育公平的社会;不重视非正规成人教育的政府,不是以人为本的政府。因为,只有非正规成人教育的高度发展,才能使“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才有更大范围、更深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政府不能包办非正规教育,但是政府一定是推进非正规教育发展的主体。早在1912年,瑞典政府就决定通过帮助筹资购买民众所用的书籍来支持学习圈的活动。时至今天,瑞典政府一如既往地投巨资支持这种民众教育(平均每年,瑞典中央政府从税收里拿出约32亿克朗用于支持这种民众教育,而这,只是瑞典大众成人教育总投入的三分之一)。
公共资源是否更多地流向弱势群体,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财政服务居民学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让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受到良好教育,是公民“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利。教育公平不仅是起点、过程与结果的公平,还应包括对不公平结果的矫正。社区居民共同学习,实际上已成为教育不公平结果的一种系统性社会矫正渠道。社区居民共同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纳、包容、全员、终身的学习,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我国投入大众成人教育的经费,与投入未成年人教育的经费相比,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然而在这些极其有限的经费投入中,大量地用于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提供人们的“见闻之知”需求(未必有这样的需求)。成人的学习与成长,更多需求在于“德性之知”上,即学习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践伦理。传统学校教育的教育方针是指向个体素质的发展,最容易忽略群体性、实践性的德性之知,读书与生活脱节。成人教育的矫正功能,是要补上人之所以为人这最重要的一课。我们可以借鉴瑞典大众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支持民众共同学习(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经费投入与管理机制。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不多,但从长远角度看,其作用和效果却是显著的。
社区居民有学习需求,但常常找不到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或适合学习的内容。信息不对称,在信息社会严重地存在着。要在更广的层面上推动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学习资源的整合和流动;要满足社区学习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成长个性化的需求和发展需要,学习信息的快捷、高效与自由交换必不可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完善数字学习地图,借助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帮助居民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互联网、大数据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交流。现实生活中由熟人组建的网上同事交流群(圈)、亲属朋友交流群(圈)等情况十分复杂,有可能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线下活动的补充。一般不以共同学习为目的的群(圈),大家都不认为是社区学习共同体。那么,那些以学习交流为主要功能的QQ群和微信群是不是学习共同体呢?根据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来判别,我们认为它也不是社区学习共同体。
具有学习交流功能的线上“社区”,不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是建立在相关人员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的文化或者共同的记忆之上的。“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9]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由本质意志主导的共同学习而自然结成的能实现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它是在真实生活场景中,通过人与人的持续平等的交往,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的成员之间和谐友爱、守望相助的关系,人和人有真切的情感交流,人对人有共享的思维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聚合程度高、亲密平等、互相依存的共同生活方式。网上虚拟环境的群体,大多数人之间仍然是陌生的,相互交流的方式单一,情感联结度弱,学习行为动机、愿望类型大多是选择意志而非本质意志,成员关系更是难以实现相互分享、信任友爱、关心扶持的守望相助。
社区学习共同体与互联网的关系,就像人与工具的关系,线下的人群是根本,互联网要为人所用。现实生活中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只是把互联网作为学习交流的工具,发挥出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在学习交流中的便捷作用,是线下学习共同体的补充和延伸。无论多么逼真的虚拟社区、多么便捷的交流工具,永远都不能取代人面对面的交流,都不能遮蔽人的生命成长的内驱力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情感需要。利用好互联网,可促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让线上为线下服务,让资源和工具为人服务。在信息化时代,社区学习共同体离不开有学习功能的线上学习“社区”,但反过来,仅有止于线上交流学习的“社区”人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线上只能实现可编码的供需,这一点已被彼得·圣吉的新型MBA教育证实,真实有效的师徒关系需要在线下建立,建立守望相助的友情离不开成员间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