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创社区教育的全新天地

开创社区教育的全新天地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8月23日,华中师范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报》执行主编余惠先女士联系我,说明将转交汪国新先生给我的信。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界定,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是指人口在10万到30万之间、面积在5000到50000平方千米的区域。这引起了汪国新的思考,最后他认为原因在于官方办的社区教育教非所需,学非所愿。他大胆做出一个判断: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才符合社区教育规律。

开创社区教育的全新天地

在学术界,以文会友是常见的交际方式,我与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汪国新先生的相识,就是这种机缘促成的。我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也时常发表一些教育文章,我的某些学术观点,十分荣幸地获得了国新的赞同。于是,他有心联系我,希望我为他和项秉健合作的新著《社区学习共同体》写篇序言。为此,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并附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明祥研究员所写的一封推荐信。今年8月23日,华中师范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报》执行主编余惠先女士联系我,说明将转交汪国新先生给我的信。本来他可以直接邮寄给我,却请人专门递送,体现出他对长者对朋友的尊重。

这一天虽是处暑,但并没有走出酷暑,仍然炎热难耐。于是,我对余惠先女士说:“由于天气太热,请将信件邮寄给我,你就不必亲自送来了。”但惠先说受人之托,当尽心尽责,而且也想趁此机会见见我。既然如此,我就没有再推却,我们如约于8月23日下午3时在寒舍见面。果然,进屋时,她满头大汗,待她喝过水并稍作休息后,我们就这部书稿进行了有益的交谈。

在汉语中,原本是没有“社区”这个词的,在早先出版的《辞源》和《辞海》中都没有这个词条,它是后来由拉丁语community引入的,原意为团体、共同,在中古代英语中,也含有公民的意思。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界定,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是指人口在10万到30万之间、面积在5000到50000平方千米的区域。

同样的,在我国学术界,“社会学”这个词也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概念、理论、学科框架,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关于“社会”,当初有两个对应的英文单词,即society和community,它们都被翻译为社会,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也都习以为常。193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罗百特·帕克应邀到燕京大学讲学,他有一句名言,“Community is not society”,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启发大家要寻找一个新词来区分这两个英文单词。经过一番讨论,大三学生费孝通提出:“社会一词留给society,而community另找词汇翻译。”在同学们的切磋中,费孝通突然想到,不妨把community翻译为“社区”,这样更贴近其原意。对于费孝通的提议,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后来凡是遇到community都翻译为社区,用的人多了,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

然而,社区与共同体的英文都是community,遇到了犹如汉译society和community一样的困难。费孝通解决了汉译的困难,而社区与共同体共用同一个英文单词community的困难,则留由英、美国家的学者来解决。

自近代以来,共同体一词在科学和教育学中运用得越来越频繁。康德(Immanuel Kant)是世界近代哲学第一人,也是回答“大学是什么”的第一人。他说:“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它的品格是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这个解释既形象又贴切,大学这个共同体是由教者与学者共同组成的,以学术为连接的纽带。它既说明了大学的组成,又阐明了大学的性质。学术既是大学的生命,也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教育学与科学是孪生的兄弟,既然大学是学术共同体,那么科学也应当可以用共同体来解释。1942年,英国哲学家波拉尼(M.Polanyi)在《科学的自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这一说法,即科学观念相同的科学家组成的集合体。1962年,美国哲学和科学史学家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沿用了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借以说明科学认识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表明科学共同体在实际上和逻辑上都接近范式。所谓的范式,就是指规范化的关系模式,这是对共同体很高的评价,表明它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

2007年,一个新的学科名称在中国诞生了,其创立者是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汪国新先生。本来,社区、学习、共同体这几个词语都是固有的,而他把三者组合在一起,却是一个创新。在创造技法学上,运用组合法而引起创新,是非常常见的。那么什么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呢?汪国新给出的定义是:“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由本质意志主导,因共同学习而自然结成的能实现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

按照创造学的理论,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灵感,那么汪国新创立这个新的学术术语的灵感来自哪里呢?灵感的迸发,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但偶然寓于必然之中。据他说,他的灵感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浙江省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的期待,这位领导对他说:“社区教育开展多年,但并不受老百姓的欢迎,你是否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一下社区教育,如何建成让老百姓喜欢的社区教育?”其次是来自他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方面,官方办学者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克服了重重困难,但老百姓不买账,因此他们一脸愁容;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组织的学习团队,其成员人人兴高采烈,个个容光焕发。这引起了汪国新的思考,最后他认为原因在于官方办的社区教育教非所需,学非所愿。原因找到了,但是如何破局呢?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愁容与笑脸在他的脑海中不停地盘旋,最终引发了他的创造激情,激活了他的创新思维,催生了他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最后是他在长期教育实践工作中发现,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学校教学活动和老师印象不深,但学校兴趣小组的活动,却给他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以上三个方面信息于某一刻在他的思想上聚合融通,便产生了灵感。他大胆做出一个判断: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才符合社区教育规律。

本书比较全面地诠释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一项创新是揭示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四个核心要素:本质意志,亦即学习动机源于人的初心,而不是为了达成社会功利性目的;共同学习,即同自觉、共做主、互为师、自评价的学习,而不是课堂上学生的被学习;生命成长,即学习是为了实现人的潜知潜能,而不是为了获取名利,让“样子”更好看;守望相助,即成员相伴相助,共建精神家园,共享群体归属感。这四个核心要素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共同构成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架构,共同展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和成长规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强调自由、自觉、自主、自治,学习机理的核心是四个“自”,即自觉(关于学习动机)、自主(关于学习的方式)—自给(关于学习资源)—自评(关于学习的评估)。

汪国新先生本是学习化学专业的,长期从事中学的教学和领导工作,先后在湖北省黄石市和浙江省杭州市工作24年,工作业绩有口皆碑。照理说,他完全可以在自己得心应手的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工作到退休。可是,他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步入一个他并不熟悉的教育领域——成人教育。这里涉及选择的问题,我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汪国新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的人,他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迄今为止,他已经实现了人生的三次跨越。第一次是2000年参加杭州市公开选聘省重点中学校长,他从近130名应试者中胜出,是从外省选聘的3人之一,被任命为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后任该校党总支副书记。第二次跨越是2007年,他选择离开工作了24年之久的基础教育领域,担任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和书记,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小。第三次是从成人教育又转向并专注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从而开创了一个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那么,他为什么做出如此看似违背常理的选择呢?汪国新认为:“许多人在开路搭桥,成效卓著,显而易见。我选择挖一口井,一口在边缘地带的方井,一点也不起眼,一点也不被人瞧得上。但我仍固执地、孜孜不倦地用整个生命来挖这口井。”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项秉健原是教育媒体的资深编辑,并是中国首套教育服务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在他行将退休之年、即将淡出教育编辑和教育研究领域之际,与汪国新及其社区学习共同体选题不期而遇,毅然决然地全身心投入这一重大而并不为人看好的课题研究。他们都意识到边缘是最容易诞生新理论的地方。这正如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所指出的:“在科学发现上,可以得到收获最大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维纳是一位天才和全才,他3岁就能够读写,14岁大学毕业,他的学术研究横跨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和生物学,而控制论的创立,正是这些学科交叉和渗透的结晶。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或者叫猜想,这些难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正是他们在求证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样的,在教育与科学史上也有三大难题。李约瑟的难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于2005年7月提出了一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难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创新狂人,他在逝世前也提出了一个“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几乎颠覆了所有的行业,而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却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无论是科学还是教育,都需要猜想,通过求解难题来推动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www.xing528.com)

从心理学上说,冲动(或躁动)是创造的内驱力,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伯兰特·罗素(Bertrand Russell)所说:“冲动分为两类:一是占有的冲动,一是创造的冲动,有意义的生活大多是建立在创造性的冲动上。”汪国新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他时时刻刻都走在挑战和创新的路上。他37岁时,敢于参加杭州市重点中学校长的竞聘,从近130人中脱颖而出。44岁时,他再次迎接挑战,从基础教育转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领域。这些都充分说明,他具有创造性的素质,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步入被大众忽视的无人区,敢于超越自我,从而成为全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19和20世纪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经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里的“美”泛指一切之前未被发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真理。创新者与守旧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者始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所以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的规律。

汪国新和项秉健的这本《社区学习共同体》中,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即“人生无‘自己’,教育无‘初心’,城市无‘社区’”。本来,人生、教育和城市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它们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但是,汪国新和项秉健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而且是几个非常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它们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问题,也是一个中国的世纪难题。

人生无自己,是指有些人并不认识自己。本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秉性和使命。每个人都要学其所爱,做其所想,成就最好的自己。然而,许多人对自己不甚了了,以至于懵懵懂懂地度过一生。所谓初心亦即本心、真心、仁心、善心等,教育的真谛是解放个性,启蒙智慧,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完全被功利化所裹挟,从而使教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学校不能产生天才、全才和大师级人物的根本原因,也是许多老百姓虽然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改善却仍然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社区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词语,也是一个居民生活管理的基本单元组织,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可是,我国国民基本上没有社区的概念,往往以街道办事处和小区等代替社区组织。因此,开展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在居民区中普遍建立社区学习共同体,让这种“微共同体”分布至城乡的各个角落,对从根本上破解中国世纪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汪国新等人执着地研究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是力求破解这些难题。令人欣喜的是,汪国新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绩效。《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不少思想都是他们原创的和首创的。如:第一,他们首次把人的价值区分为生命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强调人的老年期是实现生命性价值最重要的时期;第二,他们首次提出,是学习创造了人,人的学习力就是人的生命力,共同学习是人的天性,要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必然要走共同学习之路;第三,他们首次提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普遍建立,是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的有效路径,是在“国”与“家”之间建立起守望相助的人伦空间的必然选择,是城乡居民重拾共同体生活的现实载体;第四,他们首次提出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可以发生在社区,唯有实现教育思维的根本变革,唯有实施自下而上的生长式的社区教育,才能克服长期以来社区教育参与度、知晓度、满意度不高的问题;等等。

能够回应大多数人的普遍关切并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才具有更重大的实践意义。从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已经在指导和引领杭州及其他地区的社区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已有6500个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杭州城乡,超过12万的学习者在其中健康、积极、优雅和有尊严地生活着。社区学习共同体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

然而,破解“三无”问题的艰难是非常之大的,这正如破解“钱学森之问”一样艰巨。但是,只要有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和变革教育实践的定力,只要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继续探索下去,我相信最终一定是会有收获的。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的高明之处,是他从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词中,撷取了三个佳句,遂创立了他的境界学说。唐朝诗人贾岛在《剑客》一诗中,有脍炙人口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通常人们用“十年磨一剑”来表达下功夫之深、蓄势之久、厚积薄发的意思。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大学问家,无一例外地都必须经过这三种境界和十年磨一剑的修炼,绝无捷径可图,否则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汪国新先生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上,已经执着地探索了12年,他的宝剑锋刃也已经磨得像霜雪一样的明亮。我高兴地看到,汪国新在社区教育领域的耕耘,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起,他先后主持并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社科重点课题和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5项。2014年他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区学习共同体生命价值与成长机理”。随着社区教育共同体研究的推进,他出版了多部专著,在《教育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了浙江省政府表彰的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诸多的奖励。经过他连续十次举办全国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论坛或国际论坛,经过他纵横11个省市的奔走呼号,经过他无数次大小会议或培训班上的激情演讲,其社区学习共同体思想和他求真、求新、务实、坚守的学术风格已在国内和国外(特别是瑞典、丹麦、美国、日本、韩国等)终身教育界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他的“以一己之力推动一次平民教育运动、一场平民学习变革、一项平民幸福事业”的雄心壮志和持续践履,已经真真切切地让千千万万的城乡居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

按照学科的划分,一门学科应当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系统的知识构成框架,有准确的学科定义。依鄙人陋见,社区学像城市学一样,应当是一门科学,社区教育像职业教育一样是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而社区学习共同体学说则是社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汪国新先生正是这个学说的创始人。我衷心地希望在他的率领下,能够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知难而进,为促进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小康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近、相亲,完全是由他们相同或相近的性格和价值观所决定的。从年龄上来说,我与汪国新先生是两代人,但由于我们都有说真话的秉性,故相识恨晚。因为这篇序言,我有幸研读了本书的大纲和有关资料,先睹为快,故而写下以上的感言,谨向广大读者推荐。

兹忝为序。

刘道玉[1]

2018年9月30日于珞珈山寒宬斋

【注释】

[1]刘道玉,1933年11月24日出生,曾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