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者为什么难以抑制自己的性取向?有一种研究发现,性取向根植于人的生物基础,基因也会影响性取向。所以,同性恋者难以抑制他们的性取向,恰如他们无法改变他们的肤色。性取向指的是一个人通常被什么人吸引、渴望和感觉,以及他们之间的性行为。被异性吸引,则被认为是异性恋;被同性吸引,则被认为是同性恋;既被异性又被同性吸引,则被认为是双性恋;既不被异性又不被同性吸引,则被认为是无性恋。这四种性取向在世界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着。在一些地区,无性恋被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11]由此可以推断,即使在一代人中取缔了同性恋性行为,也难以阻断下一代人中的同性恋行为。
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比例多少,有不同的调查数据。阿尔弗雷德·金赛的调查结果是,估计有4%的男性和2%的女性有绝对的同性恋取向,有过一次同性恋行为的人则更多,可能高达37%。[12]在英国,实际有同性性经历的人数将会远高于8%,如果算上有过同性性幻想的人数,数据将会上升。[13]中国大陆同性恋者的人数有多少?根据2004年12月1日官方首次公开发布的《同性恋白皮书》,称中国目前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大约500万至1000万人;同时,学界估测国内同性恋者共约有4000万人。[14]中国同性恋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6%。[15]李银河认为,国内同性恋者大概在5000万上下,应该占人口的3%—4%。[16]但我们至今尚未见到官方对同性恋人口的全面统计,一般只是见于研究报告或抽样调查,但同性恋正在公开地走入公众视野则是明显的事实。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男性比女性更早发生同性性体验。男性的同性性体验多发生在十来岁,女性较多发生在18岁以后;男同性恋者在45岁以后迅速下降。[17]很多具有同性恋行为者并不认同外界对他们性取向的身份认定。根据同性恋者自我的描述,他们的苦楚无处可诉,同性婚姻在大多数国家属于非法,这意味着他们无法获取正常的生活保障,与异性结婚的同性恋者的家庭名存实亡。(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根据一项对美国、危地马拉、巴西、菲律宾一些同性恋社区的比较研究所得出的六条暂时性的结论,至今对于认识同性恋现象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第一,所有的社会里都存在同性恋者;第二,所有社会里同性恋者的比例大致相同;第三,社会规范并不能改变同性恋倾向;第四,只要有足够的人,所有的社会都存在同性恋亚文化;第五,在不同的社会里,同性恋者在某些行为兴趣和职业选择上都很容易相互模仿;第六,所有社会都存在相似的同性恋群体,其中男子气概的和女人味的同性恋者,在不同社会中的比例大体相同。这是美国学者贺兰特·凯查杜里安在1989年出版的第五版《性学观止》一书中发表的观点,类似更早的关于认识同性恋现象及改革同性恋法律的论点,见于英国性心理学家埃利斯在其1897年出版的《性倒错》一书:第一,同性恋行为是一个特定的少数人群体的特征,是不可治愈的;第二,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改革法律,以便这一少数人群体能够平静地生活;第三,只有对公众进行长期的教育才能实现这种改革。[18]刘达临、鲁龙光在其主编的《中国同性恋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现代中国同性恋者的十大特点:第一,总体而言,现代中国同性恋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较高;第二,同性恋的性生理发育和一般居民没有大的差别;第三,双性恋的比率较大;第四,发生过同性性交行为的比率不算大;第五,有固定的同性性伙伴的不多;第六,性角色不固定的为多;第七,思想压力大;第八,对同性恋的看法处于矛盾状态;第九,因同性恋而遭受各种处分甚至判刑的比率较大;第十,同性恋的产生主要是儿童期受到各种不良的性刺激和性对待的结果。该书为大陆公开出版的较为系统的一部有关同性恋社会调查的研究著作,但数据主要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数据表明,当时同性恋者中的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9.8%,这一比率跟本世纪初一些地方公开的数据基本吻合。因同性恋而遭受各种处分甚至判刑的比率较大,在今天看来是令人诧异的:根据《中国同性恋研究》一书的研究结果,二十多年前,在调查的同性恋者人群里,正常生活和在押的同性恋者分别占23.6%和50.8%。[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