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来看,图书馆服务共享的提出是在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重视用户服务的产物。细究起来,图书馆服务共享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有以下基础。
(一)Web2.0的时代背景
2004年,身为互联网先驱和O'Reilly公司副总裁Dale Dougherty在一场头脑风暴论坛中提出了“Web2.0”这个概念,用来表示万维网发展过程中第二阶段的发展趋势。确切地说,Web2.0指的更多的则是基于万维网的第二代网络工具。这些工具可允许用户更多地合作、参与和交流。根据英国《观察家报》在2006年12月24日的报道,“我们已进入Web2.0时代,一个新的架构正在成形,它允许人们以革新的方式与彼此进行联系。由此便出现了博客和用户可上传和交流自己拍摄的录像的YouTube网站。像MySpace、Wikipedia、Skype、Hickr、Facebook、SecondLife等参与性和辅助性网站的蜂拥而至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此后,Web2.0这个概念被广泛传播,并迅速发展成一个深入人心的流行术语。这一时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Web2.0让互联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核心是互联网的服务让用户从受众变成参众,用户成了真正的上帝。在Web2.0模式下,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观点,既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
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不仅用户在发布内容过程中实现与网络服务器之间交互,而且也实现了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
Web2.0时代,信息在网络上不断积累,通过RSS等聚合技术,统一呈现在用户的终端上,不再分别去各个网站。
开放的平台,活跃的用户。几乎所有的Web2.0平台都具有开放性,不仅对于用户来说是开放的,用户因为兴趣而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其中,而且对于其他互联网网站也是开放的,更加有利于构建各类数据、服务共享系统。
出现大量以兴趣为聚合点的社群。在Web2.0模式下,对某个或者对某些问题感兴趣的群体可以有效聚集,并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自然而然地细分了市场。(www.xing528.com)
就我国的社会现状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预计2019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8.72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超过60%。
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也使得Web2.0文化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Web2.0文化融合了Web2.0模式下的用户分享平台开放、信息聚合等特点,并迅速融入现代社会文化中,为图书馆服务共享提供了思想引导。
(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作为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而存在的组织,以服务为中心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通过服务来实现用户与信息之间的双向交流。OCLC发布的《图书馆认知2010》中确认:现在已经没有人将图书馆门户作为查找信息的首选入口。面对这种困境,图书馆开始意识到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必须从过去“面向资源”到“面向技术”,并最终实现“面向用户”。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把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评价标准。
可以说,如何去实践和运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个信念,决定了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路线和结果,也说明21世纪图书馆行业对于读者权利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很多图书馆开始尝试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定制收藏、个人门户、学科专题文献推送、手机图书馆定制等,都为随之而来的图书馆2.0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如同之前我们所分析的,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为图书馆服务手段的更新和服务内容的延伸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呈现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讲座与培训、专题文化展览、在线咨询和交流服务——甚至是BBS、娱乐服务功能、读者利用文献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文化素质教育、定制复印信息共享空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引路,学科研究者的网络虚拟社区等都可以在现代图书馆服务中找到。这些服务有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范畴,意味着图书馆行业在新时期的探索,这些探索也为图书馆服务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