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进步离不开管理的推动,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实践,一门艺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都是人们在实践中饯行出的经验总结,虽然这些思想与理论形成学科不过一百多年,但却有其深深的根源,并早已经融入社会的各行各业,管理早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行为。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
人类文明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人类的管理行为。但对于管理实践所产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却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但中西方的管理思想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果,其合理的内核都对人类社会的管理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相对于西方管理思想来讲,其体系和结构完全不同,是从另外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规律。[1]
在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代表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流派,不管这些管理思想在政治意义的功过是非,仅从他们在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来讲,这些管理思想即使是在当今的社会,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儒家管理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中庸、强调人和,是一种人本管理的思想。而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就是“道”,“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强调“无为而治”。道家管理思想既强调宏观调控,又注重微观权术,是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法家是以“法治”为核心思想,虽然这种“法治”与现代社会的法治意义完全不同,但法家强调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认为做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强调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兵家管理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其包含的大量战略与战术思想是现今企业管理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原则。总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今天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市场竞争环境激烈中的企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在西方,管理学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种管理学派分别从自己的学科优势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理论,使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18世纪60年代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产生了早期管理理论的萌芽并形成古典管理理论,其中最有名的是:19世纪末的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工作的效率,其理论要点是: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即通过该项研究规范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定额;员工的挑选和培训,即科学地挑选员工,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并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使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实行标准化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坚持专业分工原则,即明确工作和责任,实行分工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劳资双方的思想革命,即管理者应真诚与员工沟通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能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
亨利·法约尔是古典“组织理论”的奠基人,由于长期从事企业的高级管理工作,因此他的研究更注重管理者的活动,着重研究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特别是企业组织理论。他的理论思想核心内容是:确定企业活动的类别,认为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明确管理的职能,即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总结了管理的14项一般管理原则,即劳动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行政组织理论”,他的代表作就是《社会组织与社会经济》,其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要点是:明确的分工,即组织的成员按职业专业化进行明确分工;职权等级,即每个下级都应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人员的作用,即所有员工都应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进行任用;规章制度,即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规章、纪律以及办事程序;管理人员专职化,即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非人格性,即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一致性,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3.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经历了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其中行为科学理论中的代表就是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这种理论克服了泰罗的理论缺陷,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思考方法。使管理者更加意识到行为过程的重要性,也更意识到应把人看作是宝贵的资源,确定了员工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重点放在管理实践上。但由于个人行为的复杂性所导致的对行为分析的困难,使这种理论未能很好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上并不广泛。
管理科学理论其实与泰罗的理论同属一脉,只不过是在它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其中以数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运筹管理理论为代表。管理科学理论主要论及如何对制订和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的系统进行管理,也就是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这种理论的优势是运用复杂的管理科学技术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使数学模型和程序求得的决策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促进管理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了解管理职能环境的复杂性。管理科学的局限性是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见组织内成员的行为,并且由于数学模型太复杂,其功能可能影响其技能的发挥;模型有时可能不切合实际,而无法真正实现。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将“二战”后的众多管理理论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理论是现代管理的理论的统称。这些学派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带着各自学科的特点阐明现代管理的有关问题,但它们的基本目的却是相同的。其中比较有名的学派理论和它们的管理思想有:管理过程学派,注重管理的过程和职能;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强调人的行为外,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系统管理学派,着重于用系统理论来研究管理问题以追求组织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决策理论学派,其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数学学派,强调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决策,以提高经济效率;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标准管理模式,管理者应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经验管理学派,也称案例学派,主张从管理者的实际经验出发去寻求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共性的东西,并使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以此指导其他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4.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管理理论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到20世纪末,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组织管理的实践,使管理新思想不断涌现,各个管理学派互相渗透、融合,管理又有了向全面管理、综合管理发展势头,这些新思想为管理理论注入了新鲜的力量。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理论强调组织只有主动学习,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www.xing528.com)
“组织文化”理论,提出组织文化本质概念,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假定类型,这些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其成员所接受。
“企业再造”理论,提出了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强调组织流程必须采取激烈的手段,彻底改变工作方法,摆脱以往陈旧的流程框架。“竞争战略”理论,是引发美国乃至全世界有关竞争力问题讨论的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企业的管理都是在三种基本战略的基础上制订的,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这些基本战略的共同目标就是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虚拟型组织”理论,明确提出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协作团队和知识联盟来创造财富的观点。其所谓的虚拟组织指的就是不仅把公司成员,而且把供应商、公司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都看成一个共同体,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调动内外各种资源。建立这种组织,要更多地依靠人员的知识和才干,而不是他们的职能。
“创新管理”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内容构成,即CIS企业形象设计、信息管理、工艺创新以及企业知识管理。它是在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的生产力要素逐渐被信息、技术和管理等智力生产要素所取代,在高技术竞争时代产生的。品牌战略、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将重新区分发达国家和后进国家,企业也将由此形成不同的竞争力度,因此所有国家和企业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
(二)管理思想和理论对我国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影响
现代图书馆管理是在管理学和图书馆学的基础进行的,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中必然要在立足图书馆学的专业基础上借鉴、吸收管理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丰富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而在众多中、西方管理理论中能对图书馆管理起到有利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新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作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下去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根据这一定义管理创新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地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进行一项制度创新。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通常会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发展。而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此外,创新管理表现在图书馆管理中就是还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在创新中寻发展,把创新渗透于图书馆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优势,以促进图书馆管理创新为着眼点,更新图书馆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实现图书馆的技术创新、人员创新和服务创新,从而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组织文化”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管理从他律到自律,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力量在组织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被推崇为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可以从根本上影响着图书馆管理的出发点和方向。广义上的图书馆文化指的是基于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现象之和;狭义而言则是指在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这种认知系统表现为馆员的群体意识形态,它能使馆员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因此,图书馆管理中应注重文化的建设。树立积极向上的图书馆文化,有利于营造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争取更多来自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引导馆员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将自身行为与图书馆的整体目标协调起来;有利于确定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服务方针、发展方向,并渗透到图书馆活动的方方面面。
3.“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就是“人本管理”的代表。在西方,从古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到现代管理理论思想,都有“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但从古到今,人们所重视的都是带有强制色彩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依托于权力和强制,不重视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强调遵守与服从。不过,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目前,“人本管理”是世界上最为推崇的管理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强调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关爱人、理解信任人、完善发展人。对于图书馆管理来讲,“人本管理”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把馆员作为最重要资源,使其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利用和开发馆员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图书馆目标和馆员个人目标。实施“人本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发扬馆员的优点,抑制馆员的弱点,提供能发挥馆员的潜能、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使馆员在创造社会财富、实现效益的同时,不断发展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本管理”属于柔性管理的范畴,其职能侧重于疏导、教化与激励,其特点是用柔性手段进行调节与控制,用非强制性的一套方法去影响、感应馆员的心理和行为,从而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实现组织目标的群体意志和力量。有专家认为,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源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因此,图书馆事业要想充满生机与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必需的。而只有通过“人本管理”才能全面开发馆员的潜力,充分发挥其才智。因此,图书馆管理的“人本管理”,首先,要尊重馆员,这里的尊重不仅包括尊重馆员的人格和表达意见以及个人发展意愿的权利,还要尊重馆员的能力,尊重馆员的价值和劳动;其次,图书馆要充分认可每个馆员在图书馆的贡献,客观地评价馆员的业绩;最后,要允许馆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以便提供发挥其潜能的机会。
所谓“能本管理”,就是指以能力作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它是相对于“物本管理”和“人本管理”而言的,它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升华。“能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运用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转变为图书馆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和创新。目前,有些图书馆也在管理中尝试量化管理,但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部分岗位是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来考核工作绩效的,而“能本管理”这种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的管理,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在图书馆管理中引进“能本管理”理论,可以为图书馆建立各尽所能的运行管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能善于及时地发现馆员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有能力的、有干劲的人放到重要位置上去,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馆员良性竞争的环境,有效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4.“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学习型组织”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的。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他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圣吉教授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这五项修炼指的就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它的本质就是要努力并善于组织全体成员进行不断地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问世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并在企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管理理论中的新思想,它融合了当代终身教育思想,把学习作为组织的生命源泉,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建立学习型组织成了以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型组织本身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其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于企业管理,也适应于国家、城市、学校及一切“组织”的管理,并且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先例。
“学习型组织”理论同样可以适应于图书馆管理,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和伊利诺伊州的北部郊区图书馆系统就是依据该理论构建的“学习型图书馆”。这种理论应用在图书馆管理的优势主要通过其五项修炼来实现的,具体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