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许多学者都给图书馆管理下了定义,下面我们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郭星寿认为:“所谓图书馆管理,就是遵循图书馆工作的规律,依据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程序,在图书馆系统最优化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其资源,以有效地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
于鸣镝认为:“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遵照图书馆工作和事业的固有规律,合理地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作用,以便达到预定目标的决策过程。这就是图书馆的科学管理。”[1]
鲍林涛主编的《图书馆管理学》指出,“图书馆科学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按照图书馆事业和工作的发展规律,最合理地使用图书馆的人力、财力、物质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的目标,圆满地完成图书馆任务。”
应该说,上述几种定义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或多或少是通过涵盖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规律、图书馆职能、图书馆资源、图书馆目标等要素来定义图书馆管理,都承认图书馆管理是一种活动或过程。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定义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每种定义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或视角。
在吸取上述定义之精华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图书馆管理下一个定义:图书馆管理是引导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图书馆以达到图书馆的目标,即使其服务对象——读者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成就感的活动。(www.xing528.com)
这是一个关于图书馆管理的综合性定义。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定义:图书馆管理包含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引导。图书馆管理者必须平衡四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
图书馆的动态性在这个定义中得到了体现。图书馆的运营是处在变化的环境之中,因为信息技术在变化,读者在变化,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在变化,馆员也在变化。因而,图书馆也必须变化。那些随时准备适应环境变化的图书馆被称为动态图书馆,正如在定义中所阐述的那样,图书馆管理涉及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引导进入一个动态图书馆中去。
达到目标是这一定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目标就没有图书馆或丧失图书馆存在的意义。衡量达到图书馆目标的绩效度量是其所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对于成功的图书馆管理需要注重的是读者的满意程度。一些图书馆对读者持一种消极的态度,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态度会使图书馆步入困境。
不论一个图书馆是处在一种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还是处在一种非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所关注的焦点都应当是读者的满意程度。因此,图书馆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使读者满意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引入到动态图书馆中。
定义中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图书馆员对成就感的阐述。而这种成就感是因馆员提供信息服务而获得的,馆员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和满意程度对图书馆达到目标以及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具有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