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沟通中,能否洞悉他人的想法,抓住对方的心理,直接决定沟通效果。
如何做到?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语言。确实,语言是沟通最基本也最常用的“工具”,但很多时候语言又是最不可靠的因素,因为在某些时刻,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思想,如果当事人再有意加以伪装的话,在交流中就容易出现曲解人意的现象,甚至被对方有意误导。
在我们周围,不乏一些表里不一并且擅长伪装的人,他们或许是出于对外界的提防,或许是出于礼貌的应付,往往习惯戴着“面具”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
比如,当一个人对你说“久仰久仰”时,他或许根本不认识你是谁,只是一句客套的寒暄而已;当一个人对你说“你的想法很好”时,他内心可能已经在疯狂吐槽,只是碍于情面不好直言;当一个人对你说“没关系”时,他可能早就在心里把你骂透了,只是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小心眼……
这时候,我们在沟通中不能只听表面,对方说什么就信什么,而要透过种种表象摸清对方的所思所想,这就需要参考非语言信号。所谓非语言交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非语言行为或身体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与语言信息一样,也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的是它的传播途径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移动、姿势,甚至语调、音色及个人声音的音量等。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沟通中的语言交流只占到35%,而剩下的65%都是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等交流信号。有些情况下,非语言行为甚至达到100%。语言信号是明显的,清晰可见的,这种信息我们一般都能察觉;而非语言信号则是隐藏起来的,是不容易被我们发现的交流信息。
这听上去有些令人无从下手,然而不要忘记,人的动作与表情是一种本能,即使我们特意想要“表演”,在说话的过程中也总会下意识地泄露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人的天性,除非经过专业而严苛的训练,否则都是无法掩饰的,也就是说——非语言信号要比语言信号诚实得多。
换言之,在沟通中我们只要敏锐地加以观察,捕捉并识别对方的表情动作等,就能让对方在沟通中“实话实说”。
几年前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剧《别对我撒谎》,剧中的男主角卡尔·莱特曼是个非语言行为识别专家,他可以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谈话就了解一个陌生人,几句话就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脸上一个一闪而逝的表情,卡尔瞬间就能知道对方的话是否属实,没人能在他面前撒谎。
当然,电视剧肯定是经过一些艺术加工和夸张处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非语言信号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每个人的非语言行为都是大同小异的。(www.xing528.com)
比如,人在愤怒的时候,眉毛会明显下垂,嗤鼻,眉头紧皱,脸上的肌肉都呈现出紧张状态;人要是高兴,脸部肌肉会很放松,除了嘴角上扬之外,面颊也会红润,神采飞扬;人如果陷入悲伤情绪,上层眼皮会有些下垂,眉毛会收紧,嘴角下拉,眼神暗淡无光。
比如,在交谈时,对方紧握双手是一种内心拘谨、情绪焦虑的表现;摊开双手表示坦率和诚实;手心向上表示妥协和服从;手心向下时表示权威和自信。当然,如果对方一直在做些毫无意义的小动作,不停变换手的放姿,或者把玩一些小物件,那则表示不耐烦,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
再比如,无论站立还是坐下,双臂交叉环抱在胸前,那么这是一种拒绝性的手臂姿势,表明对方此刻拒绝沟通,你要识趣地不打扰,或者尽早结束话题;在人的下意识动作中,双腿并拢是一种自我防卫的动作,这个歌惯性动作说明这个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容易敞开心扉,沟通时不要操之过急。
……
心理学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曾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沟通不是一件想说就说的简单事情,而是一门需要观察人心的学问。在沟通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对方随时改变的表情、变化的五官、手势肢体等动作方式,掌握对方内心的性格、情绪及想法,再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合的沟通内容及方式,这样沟通才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实效。
比如,销售人员和客户,一个是收钱的卖方,一个是交钱的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客户会故意隐瞒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肯透露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时销售人员就要练就察言观色的本事,善于从客户的言谈举止等细节慢慢揣测其真实心理,准确地了解对方的意愿,对症下药尽快达成交易。
一场高品质的沟通,必然是从精确的观察开始的。但是不要明目张胆地去做这些事情,也不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看,这样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你要尽量做到不引人注意。只要平时多加练习,多留心总结,你的观察技能一定可以日益精湛。
这就像学习驾驶一样,越关注驾驶技术本身,汽车越不听你的使唤,你也分不出精力关注车外的情况。只有当你先提高自身技术,感到安全舒适的时候,你才能开始注意整个驾驶环境。一旦练就出察言观色的本领,它就会成为你的一种本能,引导你敏锐地对他人的一言一行作出准确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