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自我”——我们本能地以自身角度认识世界,以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分析和理解他人的言行。
这是沟通中的一大障碍,倘若我们任由这种自我思维运作,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感受,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合理的,而不体谅别人说话时的心境,是无法做到换位思考的。
陈暮不仅家境优越,人长得也漂亮,却不怎么被人喜欢。为什么?就在于她总是过于自我。
一位同事因家中变故早早辍学,在外租房打工,陈暮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对方面前炫耀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每天住着高端小区,名牌衣服堆满衣柜,每天换不重样的首饰,结果惹得同事一见到她就躲着走。对此,陈暮的解释是:“我没有做什么,她这个人太玻璃心,而且嫉妒心强……”
有个男孩苦苦追求陈暮三年,陈暮从来没有明确拒绝过对方的追求,孤单的时候求聊天,难过的时候求安慰。深夜,陈暮为了吃到喜欢的夜宵,让男孩绕大半个城市去购买……还美其名曰:“我认为,喜欢一个人,为对方做什么事都是值得的,而且感到心满意足,我是在帮他创造这种幸福感。”
后来,陈暮喜欢上一位“海归男”,居然对这个男孩说:“如果你真的喜欢我,你就帮我追到他。”男孩当然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人送到别的男孩身边,结果陈暮用她的一番“神逻辑”指责道:“你对每个朋友都那么热心,可以对他们付出那么多,而且你又喜欢我,为什么不肯帮我追喜欢的人呢?你太让我失望了,你的爱自私自利,只为了自己而追我,都不考虑我的感受……”
到底是谁自私自利?陈暮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家境,却不考虑同事此时此刻的境遇;她要求追求者无私地付出,却完全不在乎追求者的感受。她只是在自私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却不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很明显这就来自过度的自我主义。时间久了,势必容易招人厌烦。
以下这些做法均是过度“自我”的表现:
习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事情;
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处理事情时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遇到问题时,总认为责任不在自己,而在别人;
不接受任何批评,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际交往中讲究“互惠互利”原则,这个“利”不仅是指物质方面,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接纳、尊重、理解等。人与人之间能够融洽相处,真正地实现有效沟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彼此懂得为对方考虑,互相尊重和理解。正如罗素所说,“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程度上,是因为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www.xing528.com)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我”思维呢?
需要指明的是,“自我”思维并非完全的自私自利或者道德败坏,而是无法从宏观的、外在的、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入手来绕开自我中心。
第一,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观点。
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我们难免掺入个人感情成分,更愿意接受自己所认可的观点,而排斥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若想克服“自我中心”思维,就要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言行,客观而公正,既不否定自己的优势所在,也不讳言自己的缺陷之处,才能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第二,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对于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总持一种绝对正确的态度,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观点难免会有不足和错误之处。由于每个人各自的身份、地位、经历、思维等不同,得出的看法和结论自然有所不同。如果你能考虑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那么认知和见解必然会更加全面。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用不同颜色的颜料涂抹一个圆球,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则染成黄色,然后让两个实验对象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圆球,之后询问他们这个球是什么颜色。结果,一人坚持说球是红色的,另一人坚持说球是黄色的,他们都指责对方是“色盲”,看错了球的颜色,甚至开始争执不休。
最后,心理学家让这两个实验对象分别站在对方的位置,重新又看了一次那个圆球,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心理学家在圆球上做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诡计”。
设想一下,假如那两位实验对象在探讨球体的颜色时,能够克服自我中心思维,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而否定对方,那么他们的交流显然不会以争执而告终。更重要的是,在通过充分的交流之后,他们很可能会成功“识破”实验的“诡计”,更加接近小球颜色的“真相”。
自我审查,有意识地进行理性思考,会有效阻止自我中心的胡思乱想。哪怕只是无关紧要的一小步,也能让理性思维战胜自我中心倾向。
一个人要么被自我中心思维控制,要么被理性思维控制。愿我们都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认知,可以在不委屈自己,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好好谈谈心说说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