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的楚国及其文化发展

战国时期的楚国及其文化发展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石器时代,荆楚文化日益扩张,东至鄂东,西至三峡,南至湘北,北至豫南。“楚”既是民族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国家概念。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历时800余年的古国,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和重点。周成王时期,封鬻熊之后熊绎于楚蛮,才有了正史中记载的“楚”这一国号和族名。受封于周成王意味着楚犹如一个破茧而出的幼雏,开始独立踏上历史舞台,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

战国时期的楚国及其文化发展

荆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在三峡地区活动的巫山猿人。何为荆楚文化?“荆”是指牡荆,“楚”是指灌木,很显然“荆楚”一词在古代是指荒芜之地,荆楚文化也是指代蛮夷文化。在新石器时代,荆楚文化日益扩张,东至鄂东,西至三峡,南至湘北,北至豫南。早期的文化中心在西部山区,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中,其文化中心逐渐向江汉平原转移,农业文明由南向北传播,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期共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形成了楚民族,建立了楚国。“楚”既是民族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国家概念。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历时800余年的古国,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和重点。楚人原本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在夏商之际,楚人在激烈的中原地区争斗中渐渐落败,楚祝融部落的一支不得不往南迁徙,一开始是到了今天河南浙川、丹水,后来逐渐南推到今天的汉水流域荆山地区,与当地居民渐渐融合,才有了“荆蛮”的说法。

周成王时期,封鬻熊之后熊绎于楚蛮,才有了正史中记载的“楚”这一国号和族名。这既意味着楚自身的发展取得一定阶段性成就,也意味着楚族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受封于周成王意味着楚犹如一个破茧而出的幼雏,开始独立踏上历史舞台,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楚国的政治中心、活动中心始终在湖北境内,无论是叙说湖北历史还是湖北文化,首先当然要从楚国历史、楚文化谈起。[7]楚庄王时:“庄王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合。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改请罪。’庄王谓然叹曰:‘非于之罪也。吾闻之,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敖,不毁恐亡,自忧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8]”春秋战国时期“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五霸霸业的成功就是各自用人思想和实践的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庄王加大对人才的征召,如招徕孙叔敖等名臣,奠楚国人才基础。荆楚地区本有地利交通之便,为人流物流辐辏之地,再加上不拘一格求取人才的政策氛围,使得楚国成为人才大国,长期汇聚全国各方人才,后来,人才济济的楚国势力范围涵盖长江下游、淮河流域、汉水上游和云贵高原。在此基础上,逐渐汇聚成春秋战国时期有影响力的荆楚文化。

荆楚地区的髹漆业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到了东周时期进一步发展,种类有漆豆、耳杯、座屏、镇墓兽、甲盾、剑鞘、剑盒等,颜色丰富多彩,主要颜色有红、黑、蓝、黄、金、灰、白等,具有鲜明的楚文化风格。2002年10月,在新洲区李集三上湾一座战国古墓中发掘出两把漆木连鞘青铜剑,剑鞘长38厘米,黑色的漆木仍然很光滑,显示出其髹漆技术水平的高超[9]。(www.xing528.com)

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最成功的莫过于青铜铸造技术。夏代晚期,中原的青铜技术已经萌芽,历经商代、西周,直至春秋早期,楚地的青铜冶铸技术还是停留在向中原学习的阶段。在熊渠时期(公元前9世纪),由于楚人一度来到盛产铜矿的铜绿山,青铜冶铸技术初步发展。此后,楚国把中原的铸造技术和扬越的冶炼技术相互结合,青铜冶铸开始突飞猛进,特别是在铸造工业方面超越了诸夏。《新序》卷四:“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宋朝的周日用也在其著作《博物志》中提到:“楚熊渠子夜行,射穷石以为伏虎,矢为没羽。”熊渠射石饮羽,这足以说明他所用的箭簇坚硬锐利,楚国制作铜器的技术已经大大发展了,而且创造了中原还没有先例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此外镶嵌黑漆的工艺也是首创[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