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传承使用过程中,改变构件的位置,从而形成的异体字,称为因构件的移位而形成的异体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没有统一的文字规范,又处于各种书体并用的时期,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本书的调查材料中,由于构件的移位而形成的异体字有34组,占全部异体字的6%。
蘇:《说文·艸部》:“蘇,桂荏也。从艸酥声。”二级构件“鱼”在左侧、“禾”在右侧,在走马楼吴简用字中出现“鱼”在右、“禾”在左的写法——(嘉禾五年323·50323),“利丘男子谢蘇”。此处“蘇”作为人名用字出现。两个构件的位置互换,形成了一组异体字。
煎:《说文·火部》:“煎,熬也。从火前声。”小篆字形作“”,为上“前”下“火”的上下结构。魏晋南北朝简牍用字中“煎”写作(流沙坠简·器物类5·20299),将构件“火”由整字的下方移位至左下角,即构件“刀”的下方。
构件的移位往往会导致汉字结构的改变,如改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
但:《说文·人部》:“但,裼也。从人旦声。”小篆字形为,左右结构。走马楼吴简用字中作(嘉禾四年549·40549),“男子逢但”,将一级构件“旦”的最末一笔加长,使“但”变成从人从日在一上的字形,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
鄧:《说文·邑部》:“鄧,曼姓之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小篆字形为“”,左右结构。走马楼吴简用字中“鄧”写作(嘉禾四年454·40454),将“癶”放大,使“邑”在“癶”下,成为上下结构。
潘:《说文·水部》:“潘,淅米汁也。一曰水名,在河南荥阳。从水番声。”小篆字形为“”,左右结构。走马楼吴简用字中“潘”写作(嘉禾五年209·50209),将“氵”的位置上移,变成上下结构。
幼:《说文·幺部》:“幼,少也。从幺从力。”小篆字形为,左右结构。走马楼吴简用字中“幼”写作(嘉禾四年277·40277),“阿田丘男子陈幼”,“幼”在此处为人名用字。“幺”“力”两构件变左右排列为上下排列,整个字样由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www.xing528.com)
还有些异体字的构件移位改变了原有的上下结构。
感:《说文·心部》:“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小篆字形为,上下结构。魏晋南北朝简牍用字中“感”写作(孔纸22.6·20710),将表义构件“心”写入表音构件“咸”内,使这个字变为半包围结构。
啟:《说文·攴部》:“啟,教也。从攴启声。《论语》曰:‘不愤不啟。’”小篆字形为,左右结构。至《玉篇》时,以“啓”为字头,改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走马楼吴简中“啟”写作(嘉禾四年18·40018),“下伍丘男子啟叙”,“ 啟”在此处为人名用字。左右结构的“啟”更符合“从攴启声”的造字意图。
聲:《说文·耳部》:“聲,音也。从耳殸声。”走马楼吴简中“聲”写作(嘉禾五年676·50676),将构件“耳”由整字的下方移位至构件“声”的下方,使整个字形由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
貸:《说文·貝部》:“貸,施也。从貝代声。”小篆字形作“”,为从人的左右结构。《玉篇》中作“貸”,上下结构。魏晋南北朝简牍用字中作(孔纸9.2b·20648),这个字形符合小篆的形态,较好地保留了小篆字形的结构方式。但从貝从代的上下结构更能体现造字意图。
在成熟的字体系统中,构件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构件位置的差异是汉字彼此区别的一个重要手段。构件位置不固定的情况或者出现在汉字系统不成熟的古文字阶段,如甲骨文、金文阶段;或者出现在两种字体转变的过渡时期,如隶变时期。魏晋南北朝简牍文字处于由隶向楷的过渡阶段,构件位置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