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年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少年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7]1900年,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呼唤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诞生。《少年中国说》的风行,使得“少年”一词在清末民初流行开来,涌现了各类以“少年”“青年”为号召的社群组织及刊物,包括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1918年李大钊等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及创办《少年中国》等期刊。

少年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晚清以降,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古老中国在历史的巨变中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伴随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大量官员和学者出访欧美考察学习西方现代文明制度。西方现代儿童观念与福利制度开始进入国人视野。

1890年,晚清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年)奉命出使欧洲四国。对于西方义务教育,薛福成写道:“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男固无人不学,女亦无人不学,即残疾聋哑之人亦无不有学。其贫穷无力者即幼孤无父母者,皆有义塾以收教之。”[23]张德彝(1847—1918年)留意到西方各国均定有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犯必科罪,未至成人者轻减”,“雇佣童工违反政府规定受罚”[24]。19世纪兴起的少年感化机构也被考察官员所推崇。美国费城有儿童习正院,“凡童稚男女,父母已故,无依倚者;或有父母而不能教者;或子女不肖,不受教育者,皆由院中收留,使习正道,俾免流于不齿,诚善政也。其制:男女自八岁起至十六岁止无依倚者,由地方绅民报院收留;不能教、不受教者,由其父母秉官,酌拟年分,发院收留。内分男女二院。男院自总管以下,凡教习、医生、司事、工人皆男子,女院则医生而外,皆女流。悉由地方公举,不得滥用一人”[25]。这类习正院(教养院),不仅美国各地有,在欧美“各国皆行之”,英国有改良所,“此所盖以羁押罪之至轻者,使其自新,其实则一顽童学堂也。所中规模宏敞,有教室,有操场,有房舍凡千一百余间。有印字场,所中设报,印刷于斯焉。有木匠所,制几于此。制几,复毁之,资熟练不以牟利也。有泥匠所,习盖屋。今之新饭厅,盖囚徒所筑云”[26]。“夫官习正院与轻重犯监狱,皆主于化人为善也。人固不皆上智,而亦不皆下愚。为民上者,孰不欲举一世皆为良民哉!”[27]

1900年,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呼唤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诞生。他以人的老少比喻国之老少,“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流日期间,梁启超接触到大量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书籍,深受启发,他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了颇具现代色彩的“国家”观念:“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反观中国,“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所谓夏、商、周、秦、汉、宋、元、明、清等,都是朝名,“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www.xing528.com)

“少年”之所以会被梁启超嫁接于现代中国论述,主要受日本文人的影响,用“少年”的形象,意喻维新后的“新日本”,“少年成长”与“国族想象”,遂由此接榫。当时的日本已进入明治维新30年,受欧美现代儿童观念的影响,认为少年在发展的时间轴上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梅家玲认为,“寄情于‘少年’的线性式时间观与乌托邦式的前瞻憧憬,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少年中国所召唤出的,遂不仅是中西政治文化交会下一时的少年激情,也是百余年以来,新中国辗转于救亡图存之道上的种种血泪沧桑”。

《少年中国说》的风行,使得“少年”一词在清末民初流行开来,涌现了各类以“少年”“青年”为号召的社群组织及刊物,包括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1918年李大钊等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及创办《少年中国》等期刊。1919年,李大钊在《少年中国》刊发《“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呼吁“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是物心两面改造的运动,是灵肉一致改造的运动,是打破知识阶级的运动,是加入劳工团体的运动,是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的运动,是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的运动”[28]。通过“少年”这一青春想象的人格化表达,召唤着崭新的社会、文化、政治想象范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