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创新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创新课程体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总方向。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善创新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创新课程体系

1.创新课程之缘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005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的一次大思考、大讨论、大变革。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总方向。

一开始,人们往往在所谓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上不断探索。但实践下来,却发现没有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到课程这个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在内容上是各种各样知识的传授,要求比较单一,就是要求学生记住,并不需要他们理解,更不需要去运用,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明显看出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有关的内容并不多,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上的探索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当然收效甚微。

由此,创新课程或曰课程的创新之变革应运而生。

2.创新课程之理念

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创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为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以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全然不顾,其实要想学生把知识真正理解并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调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藏,但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以科学理性扼杀人文精神的现象,从而出现人的异化、环境的恶化。因此,关注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重视学生个性的培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创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个性不成熟,那么将来到社会上也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来。

3.创新课程之内涵(www.xing528.com)

学校创新课程建设不是开发一两门校本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从课程价值观重建、课程结构重组、课程管理程序再造等方面实现课程系统的创新。

课程价值观重建。课程价值观重建需要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桎梏,落实“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理念。

课程结构重组。以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实现课程整合,减少课程门类,重视实践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课程管理程序再造。课程决策、课程审议、课程开发的制度和程序需要健全和完善。

4.创新课程之实践

学校课程的创新需要全面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哲学、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因此,课程的创新实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方可成就课程改革的大工程。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加强学校课程创新,必须从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课程履历、学校的课程制度等方面着手,提升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在品质,丰富学校课程的教育涵养。校长作为课程领导,不在于他决定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不开设什么课程,首要的是他能够成为学校课程理念和课程哲学的先导者、引领者。开发课程为了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怎样实施课程?如何实现课程的核心价值?这是校长作为课程领导首先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近年来,众多学校的成功实践表明,课程整合与课程重组,就是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就是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基本素养,充分体现了真正的课程领导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提高教师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能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因此可以说,教师拥有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生成者。

建立学校课程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只有教学常规或教学制度,缺乏必要的学校课程制度。具有创新意义的课程制度一般包含价值澄清、行为导引和管理规约三个内在要素。学校在课程制度创新方面展现的课程价值澄清、课程行为导引和课程管理规约等大量经验表明,学校课程建设是以课程制度创新为基本保障的。

注重挖掘资源,展现特色。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课程化,注重课程结构重组与课程模式再造。多年来,我们缺乏独特的课程模式,只有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增强学校对课程的适应性,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各类课程,丰富学校课程的教育涵养,是当前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不二选择。

完善创新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课程评价与课程文化重构。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实施方面几乎见不到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历史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学生生活履历性资源在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中缺失,极少学校拥有场馆化的课程。封闭的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认知性训练的课程充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整合与重组的策略,成为检验学校教育治理能力的一把新标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