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概述: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课程概述: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课程内容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与学科课程相对,它主张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等。

课程概述: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1.课程的演进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教程”。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2.课程的诠释

课程即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J.A.Commenius)。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因此,课程内容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学科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www.xing528.com)

课程即活动。这种课程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John Dewey)。杜威认为,“课程的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数学,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泰勒(R.Tyler)的课程观。在他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质和量取决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并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情境。

3.课程的两大类型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m)。学科课程也称文化课程,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苏联教育家赞科夫(J.B.Bahko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活动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与学科课程相对,它主张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等。

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其发展历史较学科课程晚上千年。在活动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杜威常被认为是代表人物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