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家已经知道的原理,已有的物品或方法等移植运用到自己的发明上得到一项新的发明,这种方法叫作移植法。这种技术性移植是发明创造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1】
充气太阳灶对人们极有吸引力,但目前的太阳灶造价高、工艺复杂,并且笨重(50 kg 左右),调节也麻烦,在野外工作和旅游时携带就很不方便了。上海的连鑫等同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主攻方向:简化太阳灶的制作工艺,减轻重量,减少材料消耗,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功率。他们首先把两片圆形塑料薄膜边缘黏结,充气后就膨胀成一个抛物面,再在反光面上贴上真空镀铝涤纶不干胶片。用打气筒向内打气,改变里面气体压强,随着打气的多少,上面一层透明膜向上凸起,反光面向下凹,可以达到自动会聚反射光线的目的。这种“无基板充气太阳灶”只有4 kg 重,拆装方便,便于携带,这项小发明荣获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
该发明实际上是多种原理移植的结果。他们把充气玩具的技术,日常商品商标的不干胶贴片,凸透镜似的抛物面结构移植到新的太阳灶上来,把课本上的光学、流体力学的原理等知识移植到太阳灶的设计上,从而成功地完成了小发明。
【例2】
蜡烛灯:蜡烛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照明工具,但烛焰怕风且烛体不易固定,亮度不能控制。怎样改进这些缺点呢?湖北的柳国弘同学先考虑固定烛体与防风,他将蜡烛插在一个铁筒中罩上一个玻璃罩。他联想到卡口式灯泡的固定方式并借用到蜡烛灯上,安装一个弹簧以使烛焰保持在灯罩的中心位置。怎样使蜡烛“不流泪”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不断降低蜡烛顶部温度,使热量向四周传导散发。汽车的发动机前面均有金属散热片,是否也可以借鉴到蜡烛灯上来呢?他在润肤香脂的金属盒上钻了一个大孔,将剪好的散热片剪成电扇片的形状,在中心打一个同样的大孔,将剪好的散热片焊接在盒上(两者的大孔要对齐)。怎样控制烛焰的亮度呢?他受煤气炉的空气阀启发,用内、外两个带气窗的套圈套在一起(内圈用散热片下面的铁盒,外圈用另做的塑料圈),通过转动气门来控制空气流量,实现了调节烛焰亮度的愿望。这个发明可说是一项“移花接木”的综合体,灯罩是从煤油灯移来的,固定方式是从卡口灯泡移来的,散热片是从汽车移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移植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发明思路,同学们掌握得好就能做出相当好的小发明。运用移植法关键是要扩大知识面,了解一些新技术,经常分析一些物品或其某一结构的原理和功能。这样大脑里可供移植的信息多了,搞小发明时我们就可信手拈来为己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