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间性教育的独特特点

主体间性教育的独特特点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端均为主体就决定了教育过程必定是主体间的交往过程。所以,确切地讲,主体间性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之间通过共同塑造教育资料而结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过程。主体间性教育持一种“人化”的课程观,寓人格发展、人性关怀于一体。主体间性教育的课程是人文学科和科学的整合,是一种“人化—整合”的课程观。

主体间性教育的独特特点

1.教育目的的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发展史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观,大致可归结为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型: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人的禀赋和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强调个人的自由,社会被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个人主体性教育就信奉这种教育目的观。与个人本位相对的是社会本位教育,它又走向了相反的极端。在教育目的方面,它强调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不具有任何的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60~161.)。

主体间性教育反对绝对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教育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自身的人,人的主体性内含着自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有机关系。教育也应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中去探究人的主体间性,还人以主体性的本真。因此,与个人主体性教育培植的一种与自然界对立的精神相反,主体间性教育向自然界开放,把自然界视为隐喻,在存在境界上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使人在对自然界的真切体验中培养自然精神。

主体间性教育中充满着“社会人格”。表现在: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其他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等)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被动地依附于社会;第二,教育中培养的个人具有社会意识,懂得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只有个人主体性得到培养,才有可能发展主体间性。因此,主体间性教育重视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可以说,主体间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个人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的融合和协调。

2.教育过程的“交往”性。

交往是哈贝马斯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指两人或两个以上具有言说或行为能力的主体以达到相互理解为指向的行为。是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对话、商谈达成合作与协调,寻求共存、互利发展。如果说对象化活动是“主—客”关系的话,交往行为则是以“主—主”模式出现,突出的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但交往活动又并不是一主体直接作用于另一主体,而是主体之间以某种活动为中介而进行的。所以,对于交往活动的模式,多用“主—客—主”加以描述。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只是在主体性的程度上有所差异。一方是相对成熟的、具有某种知识、技能优势的主体;另一方是尚未成熟的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技能优势的主体。两端均为主体就决定了教育过程必定是主体间的交往过程。(www.xing528.com)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他借助于教育资料和教学设备手段等客体来塑造自己的文本,达到使自己含有知识和技能的思想发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教师的文本则以学生的主体状况为转移,教师是是无能为力的;学生也只有作为主体来参与教育活动,师生间形成共识,教师的文本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力量,引起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确切地讲,主体间性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之间通过共同塑造教育资料而结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过程。师生之间结成的是“教师—教育资料—学生”的关系。

3.课程的“人化—整合”性(注: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基本体现,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主体间性教育持一种“人化”的课程观,寓人格发展、人性关怀于一体。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回归“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教育中充满着“人格主义态度”。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应体现主体间性的理念,不再是揭示冷峻的规律、旨在控制规律的科学,而应当把促进人对自然的理解、人对社会的理解视为其根本使命,当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之时,“生活世界”的本身即是课程。

人文关怀的课程观。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科学是工具性的,它无善恶之分,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毁灭人类;人文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不断反思人类的真正归宿。科学的应用应该在人文学科的关照之中。个人主体性教育观过于强调科学的应用而忽视人文关怀,从而导致科技理性的泛滥。主体间性教育的课程是人文学科和科学的整合,是一种“人化—整合”的课程观。

自由发展的课程观。主体间性教育的课程努力为个体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民办”,学生在其中通过自己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自己的意义不断提升、经验不断拓展。在这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成分,到处洋溢着学生能直接体验到的主体性。可以说,它是一种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趣,致力于使人的自由性、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课程观。

“多元化”的课程观。“多元化”是主体词性生成的必然要求。“多元化”既尊重差异又不滑入相对主义,既寻求理解又不滑入折衷主义。它以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理解为基本追求。多元化的课程必然能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使个体成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