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本心理教育观,就是指本土化的、富有特色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心理教育理念。“本土化”一词在涵义上既不同于“本土法”,也不代表心理教育的任何一种具体方法。就学校心理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因此,任何有关心理教育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学校心理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策略以谋求解决,以实现学校心理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思与实际运作,即是心理教育的本土取向。本土化的目的在于考察本土文化中的特定心理行为,在于考虑到反映本土文化传统的心理生活的意义,在于发展能够解释特定心理行为的模式和理论,在于建构适合本土的心理教育体系。本土化既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生命力和希望之所在,也是一项极其艰苦、任重道远而且必须为之奋斗的发展目标。(注: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与变革》,《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不是教育系统的“赘生物”,也不是现代教育发展中的“舶来品”。反思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我们有理由认为,心理教育是原生的,是伴随教育现象起源的最古老的教育内容,是素质教育系统有机的构成要素。我国过去的学校教育中心理教育没有得到彰显,并不表明不存在心理教育,只是说明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正由于对当今西方心理教育模式(主要是心理咨询)的不满,由于对现存学校心理教育过度西化倾向的认识,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发出了日益高涨的心理教育中国化的呼声,展开了逐渐深入的心理教育本土化的努力。当然,本土化的学校心理教育并不意味着坚持文化的相对主义,相反,它不仅会提供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心理行为的理解与服务,而且也会对全人类共同的心理教育事业作出贡献。(www.xing528.com)
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建构本土化心理教育发展理念,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学习借鉴国外心理教育(主要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思想,在不盲从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和合理的对抗,这对推进学校心理教育的中国化是大有助益的;充分发掘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心理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这对探索本土化心理教育发展路向是非常必要的;总结新时期我国学校心理教育鲜活的新经验,如心理一道德教育模式、把班级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创办“家长心理教育学校”形成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注:班华:《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创刊号)概括地说,我国学校心理教育更需要贴近现实国情,社会文化的氛围,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逐步形成适应于本土文化圈的校本心理教育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